三毛与荷西是怎么走到一起的?揭秘他们相遇相爱的过程!
最近也不知道咋回事,老琢磨起三毛和荷西那点事儿。可能是在网上刷到个什么片段,也可能是书架角落里那几本旧书落灰,提醒我。
翻箱倒柜找书
那天我就寻思,干脆再翻翻。就把书柜底下那个箱子给拖出来,里面全是些老书。翻半天,可算找到那几本,什么《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书页都黄,边角也卷,一股子旧纸味儿。拿出来,拍拍灰,心里还挺感慨的。
重新读,感觉不一样
晚上没事,就窝在沙发上读。这回读,跟年轻时候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以前光看个浪漫、新奇,觉得那日子真带劲儿,跑那么远,多自由。现在再看,就老琢磨些别的。
- 比如,她写得是真那生活细节,活灵活现的。但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想,真的就那么纯粹?一点儿磕磕绊绊、烦心事儿都没有?
- 特别是想到后来有人说,李敖好像就说过,她那是自己编织美化过的。我就边看边琢磨,哪些是真情实感,哪些可能带点儿“作家滤镜”。
- 看到荷西后来出事那段,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这回更多的是想,生活这玩意儿,真不是书里写的那样,光有风花雪月。意外、苦难,说来就来,谁也躲不过
我的“实践”:扒拉自己的“滤镜”
读着读着,就从他们俩的事儿,想到我自己。搞得我那几天老反思,我是不是也老给自己过去的经历加“滤镜”?
我就干这么个事儿:
我找个本子,就我平时随手记点东西那个。我决定,把我记忆里几件特得意或者特后悔的事儿,重新写一遍。要求自己,别加戏,别美化,也别可劲儿埋怨别人。就老老实实写,当时咋回事,我咋想的,后来咋,尽量客观。
比如,以前老跟人吹我当年某个决定多“英明”,现在写下来,就得加上当时是没办法,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有多少运气成分。还有那件特后悔的事,不能光说自己多惨,也得写写自己当时是咋犯浑的,怎么一步步走到那儿的。
写完之后的感觉
写几段,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扒拉自己的“黑历史”或者戳破自己的“英雄梦”,肯定不舒服。但写完,感觉心里亮堂点儿。
就觉得,不管是三毛和荷西那种传奇人生,还是咱这普通人的日子,真实可能才是最有力量的。浪漫是但不能当饭吃。日子还得是自己一天天过,好赖都得能像这样,偶尔停下来,擦擦自己脑袋里的“滤镜”,看清点儿现实,挺至少,不容易再被那些过于美好的故事或者过于悲情的抱怨给忽悠瘸。
这大概就是我这回重读三毛和荷西,给我自己找的这么点“实践”。挺简单,但感觉还挺实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