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戚托背后的文化故事?带你了解非遗传承的意义!
最近,我这心里头老琢磨着一件事儿,就是那个“阿妹戚托”舞。之前偶然看到过,那阵仗,那节奏,一下子就勾住我。听说这舞是彝族姑娘出嫁时候跳的,叫“跳脚舞”,光听名字就觉得有劲儿。
开始捣鼓
说干就干,我就开始找资料看视频。真有点儿懵。视频里人家跳得那个欢快,脚步又快又密,看着简单,自己一动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先把屋里稍微腾腾,弄出块空地。打开视频,跟着学。最初那几天,那叫一个手忙脚乱!脚底下完全跟不上,不是踩不到点儿上,就是自己绊自己。人家那脚跺得又响又脆,我这跺下去跟挠痒痒似的,没力道,也没那股子气势。
分解动作,慢慢磨
后来我发现,不能急。我就把视频调慢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
- 第一步是脚下功夫:就练那个基本的跺脚、踏步。反反复复,就练那几个基础步子。找那个用脚跺地的感觉,得有点力量,还得有节奏。这被人叫做“东方踢踏舞”,真不是盖的,全在脚上。
- 第二步是手上配合:手上的动作相对简单点,但要跟脚下协调起来,也不能忽视。
- 第三步是整体感觉:光动作对还不行,得有那个乐呵劲儿,那个欢快的劲头。我就边练边哼哼那个调子,想象着那个热闹的场面。
每天就练个半小时一小时的,也不求快,就求稳当点,把每个动作尽量做标准。膝盖有时候会酸,脚踝也感觉紧,我就放慢点,或者休息下再来。
找到点感觉
练大概有个把星期,慢慢地,好像找到点感觉。脚步虽然还不是那么溜,但起码能跟上视频里的基本节奏。跺脚的声音也比之前响亮点,有点那个意思。
最重要的是,跳起来心里头高兴。虽然是在自己家里练,没那多人一起跳的氛围,但光是跟着那个节奏动起来,就觉得挺解压,挺舒坦的。好像能感觉到一点点那个舞蹈里头的生命力,那种对好日子的向往。
继续练下去
我还在继续练。离跳得好还差得远,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把一个自己完全不会的东西,一点点捡起来,慢慢熟悉,这个过程就挺让人满足。
以后有机会,真想去那个阿妹戚托小镇看看,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氛围。不过眼下,还是先把家里的这块“练舞场”给踩熟再说!这算是我最近的一点小实践记录,跟大家分享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