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马尔蒂尼(如果C罗代表尤文图斯在决赛中战胜皇马获得欧冠将是什么样的场景)

11-29 81阅读 0评论

小小马尔蒂尼,如果C罗代表尤文图斯在决赛中战胜皇马获得欧冠将是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小小代表尤文在决赛中战胜了老东家皇马的话,那将是什么样的场景?

小小马尔蒂尼(如果C罗代表尤文图斯在决赛中战胜皇马获得欧冠将是什么样的场景)

当看到罗迷们这个心旷神怡这个标题时,不禁让人来一番感慨起来。人吗就应该多做些美丽的梦,让人心情舒畅,斗志昂扬.虽说有点醒来后才发现与现实如此的不搭。在这里题主显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过高抬高了小小的作用而贬低了球队其他队员的作用,而且起码不是一个纯理性球迷,或多或少带有人迷色彩。下面就这论题做一点小解剖。

我们知道2018年,当小小在皇马时,和队友们一起再一次获得的欧冠冠军之后,因隔壁梅西对外宣称签订了合同为4x4000万欧元的年薪,实则为7300万欧元年薪消息后,这让皇马的头牌小小顿时坐卧不安,你想啊小小自已都认为自已是世界第一第二第三球员,怎么能容忍充其量最多为第四球员的梅西年薪比自己高呢?而且还似乎还高了一半?于是乎小小强烈向皇马俱乐部提出要求加薪来。可惜皇马老板老佛爷对小小要求年薪不给力,高看梅西,贬低小小,有吃里扒外之嫌,这老佛爷可真不识抬举,在经过小小经纪团队软磨硬泡后也只是把小小年薪加到2,800万元,虽说比先前的2,100万的年薪还是多了不少,但这属于士可忍孰不可忍啊!于是在经纪人团队及广大人迷们的强烈支持下,小小跳槽到几年前与欧冠冠军擦肩而过了,现渴望欧冠冠军尤文队,,小小与尤文一拍而合,签订了一份4年年薪为3,200万合同的效力协定。小小要在这4年中为尤文拿冠军。这才有了广大人迷们荷尔蒙剧增,欧冠冠军的奖杯向小小召唤的美梦来.

这不小小效力尤文三年过去了,不过小小在没有完成与尤文合同,虽说在这三年尤文欧冠成绩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 这让小小对尤文队友及三任教练产生深深的失望,再加上自己的死敌梅西忽然转会掀起轩然大波的情况下,在此时小小提前与尤文解约,回归到自己发迹的地方曼联俱乐部,也算是小小作为世界第一第二第三球员掀起了一波被热切关注的浪潮,算是斩仓出局换白马股。但尘归尘,土归土,小小在尤文的这三年,在欧冠中成绩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的?和皇马在在欧冠中碰面了吗?与题主的臆想中,在决赛里战胜皇马了吧?

在小小尤文第1年的欧冠中,在1/8淘汰赛中与西甲马竞相遇,在客场0:2落后的情况下,回归主场的尤文,依靠着队友准确传中球,小小来了个帽子戏法,其中两个是头球,一个是最难进的点球,3:2反败为胜让尤文进入了下一轮.可惜在于阿贾克斯队对垒中,被这支曾经的世界第一豪门所淘汰.应该说这一年欧冠小小表现还算不错,特别是头球能力,加上世界上最难踢的点球的罚中,让球迷与广大人迷们欣喜若狂一番。至于被曾经的世界第一豪门阿贾克斯所淘汰,那属于运气不好,相信下一年会更上一层楼的。

时光转到小小在尤文的第2年,在小组赛出线后,到1/8淘汰赛时,与世界未来最强的球队法国里昂队相遇,在首先进行的客场比赛中,尤文大意失荆州以不屑与之为伍之情0:1让给里昂队一局,看等回到主场时怎么收拾你.回到尤文主场时,球队实力发挥正常,在球迷的支持下士气大振,特别是小小的冲锋陷阵带领下,终于以2:1战胜了里昂.但要明白在欧洲正盛行着打压小小的歪风,在这种黑幕的笼罩下,搞什么客场进球谁多谁进晋无耻行为,让小小及尤文不明规则事理情况下倒在了8强的门前。

等到第3年也就是去年,在小组赛中,小小竟然依靠着最难打入的两粒点球战胜了宇宙队巴萨,以进胜球多一个球的成绩荣获小组第1名。在1/8淘汰赛中,尤文队与小小祖国的球队,曾经的欧冠冠军波尔图队对垒.意想不到是,尤文竟然在一条河上踏过两回。客场1:2小负波尔图,回归尤文主场时,尤文占有绝对优势,再加上或许是欧足联良心发现,竟然在下半场开赛后不久,让尤文以多一人应战波尔图,在这种老天爷都帮尤文情况下,尤文终于有了常规时间终场前的进球,以3:3总比分把比赛拖入到加时赛.只可惜尤文在多一人的情况下,在比赛再过几分钟就要以尤文加时已进球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时,小小竟然来了个大昏招,估计那一天他的大了有点发呆,或许晚上睡觉时没睡好,他在防对方斜禁区25米外的任意球球,竟然来了一个躲闪闪行为,让球从自己的裆下滚入到了自家球门。

最后的两队总比分4:4,欧洲冠军波尔多队凭借的客场进球多的优势成功晋级。而尤文再一次倒在了8强的门前。

至于本赛季欧冠比赛,要知道小小在经过一番不如意的三年尤文欧冠征程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就是自信心依然爆满,我小小罗无愧于世界第一第二第三球员,是尤文那些猪队友配不上我。现在回到自已梦起的地方。相信今年的欧冠比赛中,自已所处的球队在我的英明领导下会敲碎任何敢堵在我面前的球队,

欧冠决赛的冠军不仅是曼联队,就是英超联赛冠军也是曼联的。

他又是如何处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呢?

多尔衮14岁成婚,10年间妻妾一个接一个地娶,竟无一人怀孕。1637年,他火急火燎地占有了一个从朝鲜俘获回来的女人,没想到,居然因此有了自己唯一的孩子东莪,只可惜,东莪后来的去向也令人唏嘘。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在皇太极的称帝大典上,唯独朝鲜使臣拒不下跪。因为朝鲜向来只承认一个皇帝,那就是大明皇帝。

朝鲜的主张和做法大大激怒了唯我独尊的皇太极,不久后,皇太极就带领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以十万大军出征朝鲜。

此次征战非常顺利,清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皇太极彻底征服了朝鲜。

而对于多尔衮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带回了朝鲜宗室女子“辣白菜”李氏。

很快,多尔衮就将自己俘获的女人“辣白菜”纳为妾,1638年,“辣白菜”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

多尔衮欣喜若狂,自从14岁成婚,这10多年来他妻妾成群,却不曾有一个女人为他生下孩子。

他甚至都一度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没想到,“辣白菜”竟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喜极而泣的多尔衮,激动地给自己唯一的女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东莪”,此后,他对这个独生女更是无比宠爱。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后东莪竟因为他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而受到牵连,甚至连最后的去向都成了一个谜。

1950年,多尔衮在边外的喀喇城病逝,顺治追封他为“清成宗”,加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就取消了他的爵位, 还下令将他的尸体从墓中掘出,用棍子敲,用鞭子抽,随后斩首暴尸,将他的陵寝夷为平地。

可想而知,一定是痛恨到了极点,顺治才会使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多尔衮,让他死后都不得安宁。

那么,多尔衮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顺治如此痛恨他,以至于连死后的最后一点尊严都没留给他呢?

其实,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

痛失双亲,与大汗之位擦肩而过。

多尔衮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阿巴亥。

阿巴亥先后给努尔哈赤生下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都子凭母贵,得到了父亲的偏爱。

1626年,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因为败给大明将领袁崇焕,十分愤懑,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久后就病逝了。

努尔哈赤临终前,阿巴亥是最后一个陪伴在他身边的人,据阿巴亥所言,努尔哈赤弥留之际决定由多尔衮继承汗位,大贝勒代善辅政。

贝勒大臣们对阿巴亥所说的话嗤之以鼻:毕竟当时在场的只有阿巴亥一人,死无对证,她想怎么编都可以,自然会说自己的儿子是继位者!

对此,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进行了一番长谈,结果毫无悬念,他们一致否认了阿巴亥口中所谓的“临终遗言”。

随后,四大贝勒还传达了努尔哈赤之前口授给他们的另一份遗言:“俟吾终,必令之殉!”,意思是死后一定要让阿巴亥殉葬。

年仅37岁的阿巴亥孤立无援,只能被迫生殉,临死前,她哭着恳求诸贝勒一定要善待自己的3个儿子,尤其是年龄略小的多尔衮和多铎。

就这样,多尔衮第一次与汗位擦肩而过,诸王大臣们拥立皇太极成为后金大汗。

多尔衮何其幸运,努尔哈赤在世时,十分宠爱他和弟弟多铎,对他更是苦心栽培,可他又是不幸的,阿巴亥生殉后,他一夜之间失去了双亲

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立下汗马功劳。

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兄弟3人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自然也对诸王贝勒怀恨在心。

在哥哥阿济格逞莽夫之勇、弟弟多铎手足无措之时,聪慧的多尔衮比谁都清楚:现在自己还不够强大,如若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唯有忍耐和退让才是正确的选择。

1626年,登上汗位不久的皇太极,正为其他三大贝勒的掣肘感到烦恼,他亟需建立一个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同盟。

这时,智勇双全的多尔衮,无疑让皇太极看到一个识时务的可用之才。

站稳脚跟的皇太极用起了多尔衮这个得力助手,不仅对内瓦解了三大贝勒的势力,对外也征战沙场,屡战屡胜。

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多尔衮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皇太极还特地赐给他“墨尔根岱青”(蒙古语,指的是聪明的统率)的美号。

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多尔衮扶摇直上,统摄位居六部之首的吏部。

1635年,多尔衮奉命讨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残部,耗时半年,终于使察哈尔的十万兵马投诚。

凯旋而归的多尔衮,还带回了消失两百多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制造之宝”,亲手进献给了皇太极。

1636年,皇太极凭借传国玉玺登上帝位,多尔衮作为最大的功臣,也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从1626年到1636年的这十年间,多尔衮先后参加了6次后金与其他民族的战争,军事天赋与作战才能展露无遗。

如果说努尔哈赤和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还是一个羽翼未丰的小将,那么,皇太极继位后的这十年里,屡次征战的多尔衮,无疑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了。

放弃帝位之争,辅佐福临称帝。

1641年,皇太极在松锦之战中鼻血不止,后来最爱的宠妃海兰珠香消玉殒,又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也许是一心要追随挚爱而去,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暴亡了。

由于皇太极去世比较突然,生前又没立下储君,帝位之争一触即发。

皇位竞争者中,最有胜算的是赫赫战功的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两人都曾立下汗马功劳,背后也都拥有着一批拥护自己的八旗势力。

事实上,多尔衮比豪格更有才略,也更有号召力,对于皇位势在必得,但是豪格的拥护者们却坚定地认为理应立皇子为帝。

两方势力渐渐剑拔弩张起来,斗争的形势也愈发严峻,这时心思缜密的庄妃(孝庄)也不甘心寄人篱下,她默默思忖着,如何才能帮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登上皇帝宝座。

豪格和多尔衮之间激烈的斗争和对抗,为庄妃提供了绝好的契机。

看着两方相持不下,孝庄私下里提出了一个双赢的办法:福临称帝,多尔衮辅政。

多尔衮一想:这个法子好,不仅避免了内讧,而且能做到以退为进,毕竟福临才6岁,朝政的事自然做不了主,到时候自己所有的障碍都能一一扫除,日后也可再作打算!

1643年八月,诸王会议在崇政殿举行,最终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担任辅政大臣。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专权,顺治成为傀儡。

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而亡,盘踞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最终转身投降多尔衮率领的清军。

多尔衮意识到这是率领清军入关的大好时机,于是迅速向山海关推进,最后把李自成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1644年五月,多尔衮率大军占领北京城,先是为崇祯皇帝发丧,博得汉族官民的好感,而后又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北京。

七月,多尔衮迎福临迁都,完成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问鼎中原的夙愿。

虽然顺治成功继位,但是毕竟年龄摆在那里,6岁的顺治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已。

实际上,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一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大清的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多尔衮的手中,顺治俨然成为了他的傀儡。

另一位辅政大臣济尔哈朗一再受到多尔衮的排挤,辅政王的名位也被罢免,多尔衮让弟弟多铎继任,济尔哈朗心中不服,但也敢怒不敢言。

此外,多尔衮昔日的劲敌豪格处境也很堪忧。

豪格被派往西北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征战两年后,终于大获全胜,但多尔衮不仅不奖赏他,反而给他强加罪名,将他幽禁起来。不久之后,豪格就死在了狱中,豪格刚死,他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就被多尔衮给占有了。

通过一番排除异己的操作,多尔衮独揽大权、专擅自恣,他不仅将自己的王宫修建得堪比皇宫,还把皇帝的玉玺拿回家中,随时取用。

除此之外,多尔衮为了避免孝庄辅助顺治,还特地让孝庄与顺治分居,母子两人一个月都见不上一次面。

成为傀儡的顺治先后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已然成为大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他离皇位仅一步之遥,随时可以将顺治给废掉取而代之,对此,孝庄母子心知肚明,但更加懂得的是,要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权倾朝野的多尔衮病逝,顺治报仇雪恨。

1950年八月,多尔衮终于弥补了年少时的遗憾,让生母阿巴亥得以在九泉之下瞑目。

他以顺治的名义,正式追谥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将其牌位升祔太庙。

然而,没过多久,他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950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前往塞北狩猎的途中,意外坠马受伤,伤势很重,没过多久他就不治而亡了,享年39岁。

至此,顺治和孝庄苦等的大好时机终于到了,顺治似乎已经嗅到了自由的气息。

但是,明面上,顺治还是得表现出悲伤。

多尔衮的灵车到达京城后,顺治与诸王大臣身穿丧服,到东直门五里外跪迎多尔衮的遗体,顺治还亲自在灵车前为他敬酒。

顺治在诏书上写道:“朕以冲龄即位,削平寇乱,垂衣端拱,统一多方,皆皇父摄政王之功也!”

他不仅下令以皇帝的规格安葬多尔衮,还追尊他为“义皇帝”,追封他的元妃为“义皇后”。

然而,没过多久,昔日长期受多尔衮打压的大臣们和济尔哈朗联合起来,迅速对多尔衮余党进行反扑。

先是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被囚禁,而后多尔衮的其他亲信也接二连三落马,不是被斩就是被囚。

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和詹岱见情况不妙,赶紧揭发多尔衮的罪状,说他私制黄袍,意图谋篡帝位。与此同时,多尔衮政敌们也纷纷上疏,举报他的恶劣行径。

顺治听后,压抑已久的怨气终于爆发,他顺水推舟,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

不仅如此,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的谥号也随之被追夺,牌位也从太庙中撤出。

至此,多尔衮专权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他用一生的辉煌铸造的权力楼宇土崩瓦解,他也从荣誉的巅峰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顺治之所以这么憎恨多尔衮,主要是因为多尔衮辅政这七年来,将他当成傀儡任由自己摆布,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多尔衮和孝庄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

对于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正史上虽无记载,但是坊间关于两人的传闻几百年来就没消散过,野史上更是有各种大胆猜测,比如“太后下嫁之说”。

不少人认为,当初多尔衮愿意听取孝庄的意见,放弃帝位争夺,对福临俯首称臣,是因为他心中一直爱慕着孝庄,他虽爱江山,更爱美人。

后来他率清军入主中原,明明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却始终没有登上皇帝宝座,很可能还是因为拜倒在了孝庄的石榴裙下。

而孝庄弥留之际坚决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时隔37年后才被雍正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这也让人浮想联翩:难道她心中有愧,无颜面对皇太极?

虽然孝庄和多尔衮之间到底是何关系,至今还是一个谜团,但是无风不起浪,顺治作为孝庄的儿子,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顺治,自然是接受不了满蒙文化中”兄死娶嫂“这类风俗的,如果多尔衮真的对孝庄有过任何僭越行为,必然会引起顺治的憎恶。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顺治对多尔衮恨之入骨,他对待多尔衮唯一的女儿东莪和养子多尔博,倒是手下留情。

当年多尔衮因为一直没有儿子,总觉得人生不够完美,所以就从弟弟多铎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多尔博作为自己的养子。

多尔衮死后,顺治下旨将东莪和多尔博交由多铎之子信郡王多尼看管,这是史书上关于东莪的最后一条记载。

至于东莪最终的去向,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东莪被当成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到了蒙古。

从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一直到顺治驾崩,嫁到蒙古的皇室女子中,一共有两位身份不明。

顺治十三年,有一位嫁给了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另一位则在顺治十五年嫁给了科尔沁台吉鄂齐尔。

顺治十三年时,东莪18岁,顺治十五年时,东莪都已经20岁了,所以从年龄上来看,东莪很可能是在顺治十三年时嫁给了巴雅斯护朗。

而且,顺治七年左右,多尼曾经迎娶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的女儿,也就是巴雅斯护朗的姐姐,所以寄住在信郡王府里、与多尼同辈的东莪很有可能成为互换姻亲的对象。

由此看来,东莪嫁给巴雅斯护朗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了一些。

此外,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市内有一座恪靖公主府,据府里的《公主府志》记载,曾有一位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在此长期居住过,而多尔衮只有东莪这一个女儿,所以当年东莪极有可能是嫁到了蒙古。

当然,这些也都是推测,关于东莪的最终归宿,史书里毕竟没有记载。

东莪作为多尔衮唯一的骨血,从含着金钥匙出生,过着金枝玉叶的生活,到最后去向不明,从史书上消失,确实令人唏嘘。

她的父亲,一代枭雄多尔衮,曾经风光无限,死后却被掘墓鞭尸挫骨扬灰,连最后的尊严都被无情地践踏,或许,这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真实写照吧!

不可否认的是,多尔衮拥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凭借自己的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定鼎中原,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更是传奇的一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下发谕旨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还在东直门外睿亲王园寝处为他重修茔墓,让他配享太庙。

多尔衮死后的际遇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他亡故整整128年后,乾隆帮他翻案,肯定了他的卓著功绩,他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也倍感欣慰了!

拥有胡尔克奥斯卡的上港?

足球场上经典的比赛很多,今天迷哥带你回顾下5大以弱胜强的比赛。

第五位,12/13赛季欧冠小组赛,凯尔特人2:1巴萨

12/13赛季欧冠联赛第四轮小组赛一场焦点战在凯尔特人公园球场举行,巴萨客场1-2负于凯尔特人,上半场万亚马利用角球破门,下半场瓦特利用反击进球,补时阶段梅西进球。整场比赛巴萨25脚射门仅有8脚射中门框以内,反观凯尔特人5脚射门3脚命中,而且控球率上巴萨83.6%远远多于凯尔特人的16.4%。这场对决算是一场比较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比赛了。

第四位,2016欧洲杯,冰岛2:1英格兰

2016年欧洲杯1/8决赛,英格兰爆出了一大冷门。上半场比赛,斯特林制造点球,鲁尼主罚命中。随后,冰岛队手榴弹战术奏效,拉格纳-西古德森门前近距离滑铲破门。此后,西格索尔森又推射破门。就这样,英格兰12分钟连丢2球1-2不敌冰岛,维京人完成了以弱胜强的一大壮举。

第三位,1992年欧洲杯决赛,丹麦童话2-0德国

1992年的丹麦原本没有欧洲杯的参赛资格,然而命运总是难以揣摩,南斯拉夫的内战及解体给了他们创造童话的机会。从小组赛开始,他们就展现了黑马本色,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闯进决赛。决赛中面对强大的德国人,丹麦人毫不畏惧,2-0创造了童话,夺得了那一届的欧洲杯冠军!

第二位,2004年欧洲杯决赛,希腊神话1-0葡萄牙

如果说92年是丹麦童话,那04年就是希腊神话。清晰的记得,那届欧洲杯揭幕战的对阵双方就是葡萄牙和希腊,没想到决赛还是这两支球队。决赛中,希腊凭借57分钟查理斯特亚斯的致胜一球最终1-0战胜葡萄牙,神奇地成为了冠军。

第一位,伊斯坦布尔之夜

2005年欧冠决赛,AC米兰对阵利物浦,双方实力有一定差距。上半场米兰就3:0遥遥领先,据说中场休息就在更衣室开香槟了。但是下半场利物浦连扳三球,最终在点球决战中战胜米兰。要知道,当时的米兰阵中可是有着斯塔姆、内斯塔、马尔蒂尼、皮尔洛、西多夫、卡卡、克雷斯波、舍甫琴科这些顶级球星,但是利物浦做到了,他们创造了一个难以复制的夜晚!

足球是圆的,球场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即使是两队都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比赛,上港未必就没有一丝希望。

怎么看待古埃及金字塔?

又有邀请我做金字塔相关的问答,我觉得可以从全面角度分析金字塔

在埃及共计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着名的就是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占地13.1英亩,由至少重2.5吨的近260万块巨石建造,共重625多万吨。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伟的工程,一直众说纷纭。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埃及统治者的变迁

根据后世的研究资料,我们把埃及历史上的各种统治人群先列举出来,看看在这些人群中,谁最具有这种国家力量、并且还要有强烈的动机来修建金字塔。

一、古埃及人统治时代,这个有学者把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涅伽达文化I时期(阿姆拉特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500年)

2、涅伽达文化II时期(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3、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

4、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5、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

6、中王国时期(11—14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7、第二中间期(15—17王朝,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

8、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埃及帝国开始形成)

9、后埃及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332年)

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亚述人开始攻击埃及,遭遇塔哈尔卡和他的继任坦沃塔玛尼坚决抵抗,埃及赢得了几次胜利。但最终,亚述人将库施人赶回努比亚,占领孟斐斯,洗劫了底比斯神庙。

亚述人没有长期占领埃及的打算,统治权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称为“赛特王”(Saite kings)的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赛特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借助唯利是图的希腊雇佣军驱逐了亚述人,并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埃及的第一支海军。希腊的在埃及影响急剧膨胀,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纳奥克拉提斯(Naucratis)成了希腊人的家园。建都塞易斯的赛特王们见证了这次短暂而充满生气的经济文化复兴。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显而易见,后埃及时期是根本不可能有建立金字塔的可能性,而且要注意到的是公元前332年古埃及法老王朝正式结束。

二、托勒密王朝(希腊语: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称托勒密埃及王国。是在马其顿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埃及和周围地区。

三、公元前30-公元639年,罗马统治下的埃及,让亚历山大港便成为了犹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四、公元639年-1517年,罗马统治被阿拉伯人建立的穆斯林帝国所攻克,埃及进入了伊斯兰统治的时期,依次经历了图伦王朝,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留克王朝。由于阿拉伯人没有保存档案、记载历史的传统,所以,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缺乏准确的国家历史资料,新的王朝取代了旧的王朝,就会把前一个王朝所有印记都会抹去

五、公元1517年-1798年,奥斯曼帝国击败马木留克王朝,被征服成为一个行政省。土耳其的统治力量总体很薄 弱,各种势力像走马灯一样,都在埃及进进出出。

六、公元1798年-1882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省,在金字塔战役中打败了马木鲁克的军队,埃及进入了一段权利真空期。1804年,开罗起义,阿尔巴尼亚团督促法军撤兵的第二高长官穆罕默德·阿里协助起义者,之后被拥戴为埃及新任总督,建立起埃及阿里王朝(1805~1840年)。

七、公元1882年-1953年,英国间接统治埃及,直到埃及革命。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权力,埃及当局仍然是英国控制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间协议英国可以随时为了保护英国在埃及利益对埃及出兵。

八、1953年至今,埃及共和国时期。

所以,尽管埃及作为国家的历史不可谓不长久,但在自己的历史记录上,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

这里对于古埃及的历法我想做个考证

按照一些古埃及史学家的说法,古埃及在没有制定太阳历之前, 他们的农业生产都是依赖于尼罗河的泛滥等自然规律来进行。这显然是很难做为历法准确依据的,于是古埃及人发现了天狼星周期,亦即“天狼星再次和太阳在同样的地方升起的周期”。在固定的季节中,天狼星自天空中消失,然后在太阳升空天亮以前,再次从东方的天空中升起。但是人们要从孟菲斯城观察天狼星时,只有在尼罗河泛滥初始,贴近地平线的微茫晨曦之中才能见到它。但是尼罗河不是年年泛滥的,况且尼罗河不总是在同一天泛滥的。而且天狼星在北半球的冬夜里格外明亮闪烁。那么古埃及人如何定下历法就成谜了,而且还是那么标准的365.25天。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就是因为现在对于历法的推断都是后世史学家推断的,却不见得是古埃及王朝真正的历法了,而且埃及气候是全年都是高温,对于一年的划分如何区分也是很让我好奇的。

而这样带来的疑问就是这个编年史准确性,可能这个一年只是180天也难说,无法得到实证我们只能存疑。

而从这个更替史我们可以发现古埃及的文字已经被消亡了,也就是说按照那时候的统治思想,旧有文明都要彻底抹去这样方便其统治。也因此古埃及的文字传承早就消亡在历史长河里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再来我们分析一下有历史记载的金字塔西方关于金字塔的记载

希罗多德历史著作——《历史》

被西塞罗(Cicero,译注: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称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出生于公元前484年),写下了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历史》 。希罗多德游览各地,把他周游埃及、非洲和亚洲当地时的所见所闻都系统地记录了下来。但是由于他夸大并捏造了《历史》一书中的某些部分,我们很难分清其中的事实和虚构、真相和谣言。他的宗旨就是记录人们告诉他的事情,即使他不相信自己听到的。

在第二卷中,希罗多德对埃及做了长篇的描述,讨论了尼罗河、木乃伊,以及埃及的两性角色,还有当地动物和埃及人民的神圣庆典。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对希罗多德是否真正去过埃及始终持怀疑态度。比如说,他描述过三座宏伟的金字塔,但漏掉了狮身人面像,这是一个极度引人怀疑的遗漏。(如果他真的见过金字塔,那么他肯定也见过狮身人面像。而我觉得斯芬克斯貌似比那三个石头堆更引人注目才对。)另外,希罗多德还写了有关尸体防腐的内容,介绍了从最昂贵到最便宜的三种防腐方法。希罗多德在书中提到,人们把已故的埃及贵族们的器官从左腹部移除,平民们则使用添加了雪松油的灌肠剂以便快速将胃和器官从身体移除。

我们对于埃及防腐术和木乃伊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希罗多德和其他像西西里的狄奥多洛斯(Diodorus of Sicily)这样的希腊历史学家,但是希罗多德犯了很多错误。2013年,人类学家用CT扫描了木乃伊,并且三维重建了他们的模型,他们质疑希罗多德对埃及尸体防腐术过程的描述,认为他并没有呈现出真正的事实。我们无法知道希罗多德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埃及的风俗习惯,但是他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大量依赖于和当地人的谈话(他们并不说希腊语),例如凯姆来司(Chemmis),也就是现代埃及的城市阿赫米姆(Akhmim)的人。

这里讲了金字塔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法老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

但是有个说法很有意思,让·哈尔端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实际上都是中世纪的作家,生活在14—16世纪。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最近杜撰出来的,希罗多德参考了11—16世纪发生的一些事件,他本人生活在16世纪。那么这本书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比较好解释了。

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在16世纪前竟然找不到其他描述金字塔的历史记载了,可能当时西方并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吧。

在公元前300年 - 公元1600年间,整个欧洲、甚至包括整个西亚【中东、近东】地区的史籍并没有金字塔的记录,在十八世纪以前,世界上并没有【古埃及文明】的概念 ,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古埃及历史的历史和存在。试想作为古埃及的法老墓葬至少有史料记载吧。相反,法国人认为:“世界万物的自然秩序似乎无可置辩地表明,埃及古时是最晚有人定居的土地之一。”([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卷第92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和古埃及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因为《圣经·旧约》里摩西就是从古埃及走出来的先知。可是有意思的是旧约并没有记载金字塔。

1947~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的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公元前2到1世纪期间(从耶稣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稣之前五十八年,也就是中国西汉时期)写成的。许多内藏羊皮卷和纸莎草卷文献的陶坛被发现从而这堆文献被称之为死海古卷。古卷中近一百卷的书卷,是旧约圣经经卷。除了《以斯帖记》外,旧约圣经的每一卷书都出现了,而且许多卷多次出现;其次,古卷包括了许多圣经注释,圣经评论,解经书,次经和伪经;最后,还包括了非圣经文献。而在其中就描述了诺亚方舟,学者认为描述方舟象金字塔,可是却仅有此段,其余不再有金字塔字样。

东方关于金字塔的记载

中国和埃及由于有航线存在,故而可以说最勤快的商人很早就把两个相距甚远的国家联系了起来。

公元7世纪怛罗斯之战后杜环被俘。之后,杜环后随哈里发使团考察非洲,先后在中亚、西亚、非洲十余国游历和生活过;总计流离大食12年,遍游黑衣大食全境,基本上走完了丝绸之路全程,最后于公元762年附商船从海路回到广州。他把十余年间异域耳闻目睹、亲历亲为的生活阅历真实地记入所著《经行记》中。虽然经行记已经散佚,但在杜环本人保留的通典中仍残余1511字。虽然字数稀少,但对当时的中东还是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如果金字塔是在之前建造完成的,去过非洲的杜环会不记载金字塔吗?

如果说对经行记存疑的话,那么宋代海关官员赵汝适所编写的以海员见闻为主的诸蕃志中仍然没有金字塔的记载,诸蕃志中海员的奇谈怪论里木兰皮国中竟然出现了南美的地貌以及特有动物,而木兰皮国应该是穆拉比特王朝。既然远在西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都有记载,甚至出现了南美的一些特征,为什么近在中东的金字塔仍然没有记载呢?

而编写岛夷志略的汪大渊本身便是一名海员,多次前往中东,红海。他的书中为什么也没有金字塔这么伟大的造物呢?

同样是作为远洋随行的马欢编写了瀛涯胜览一书,到达了非洲,甚至去朝圣过的马欢为什么还是没有记载金字塔呢?

同样是郑和随行的费信在其编写的星搓胜览中详细记载了大量的中东和东北非各国以及见闻,很遗憾的是他仍然没有记载金字塔这个造物。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成图,曰《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图中对古埃及风物描述得很详,却偏偏对这些堪称古埃及醒目标志的“庞然巨物”只字未提,显然当时的埃及还没有这些东西。

艾儒略(1582—1649)是继利玛窦之后,在中国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进一步普及和加深了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其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职方外纪》。其中有这么一段“昔国王当凿数石台,如浮屠状,非以石砌,是择大石如陵阜者,铲削成之。大者下趾阔三百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级,级高四尺,登台顶极力远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有城古名曰孟斐斯”(《坤舆万国全图》埃及部分的地名是“孟菲斯”,“孟菲斯”这个地名极少在传教士写的埃及资料里,大部分传教士都以“利未亚”、“厄入多”、“阨入多”、“埃及多”、“麦西国”和“伊揖国”等称呼埃及。)。显然如果要说有记载金字塔这里算是比较早的,可是我们估算一下长度,根据明朝的度量衡,四尺差不多是一米三左右,而我们能找到亲眼去看金字塔的人的描述,都差不多是说胡夫金字塔每一块石头都将近一人高,想来是超过一米三的。

在明末清初的《虞初新志》确实也有提到了天下七奇,其中埃及的尖形高台也位列其中,其提到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

三、利未亚洲厄日多国孟斐府尖形高台:多禄茂王所建,地基矩方,每方一里,周围四里;台高二百五十级,每级宽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顶上宽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万人。

注意,这里级高又变了,二尺五寸差不多一米左右。

《虞初新志》二十卷,卷首有辑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自叙”及“凡例”,末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总跋”3。然据学者考证,跋时是书只有八卷,后陆续刊成二十卷,其时约在四十三年(1704)。先后历时二十余年最终成书,说其耗费了张潮半生心血当不为过。

而这个西洋七奇图说是引自南怀仁的《坤舆图说》,显然是这位比利时传教士沿途所见所记,因此我们也关心一下南怀仁的生平: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拉丁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其描述,却又和现在埃及存在的马斯塔巴有比较大区别

马斯塔巴一共有4个边,4个面,这4个面都是阶梯形的,我们看从这点来看都是阶梯形的,它的底是平的,这个马斯塔巴为什么叫马斯塔巴?马斯塔巴这个名字来自于阿拉伯语,这是因为当埃及古物学家们,看到这样古墓的时候,埃及古物学家们就联想到了,阿拉伯人坐的一种长板凳,阿拉伯人坐的那种长板凳的形状很像这个,所以专家们就给这种陵墓起了一个名字,叫马斯塔巴,来自于阿拉伯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板凳形的,长板凳形的,就是这个意思,很像板凳,马斯塔巴它是一个地面建筑,实际上它分成两种,两种结构,一个是地面 地下,还有结构,地下主要就是存放这个墓主人的尸体,在地上这个结构当中地上的建筑当中,可以用来祭祀,存放用来存放一些祭祀物品等等。很显然马斯塔巴是真正作为贵族的坟墓存在的,因为其制造简单,因此工期不会太长。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下图示这个马斯塔巴,经过数千年沧桑,马斯塔巴墓的地表部分基本已经损毁,但地下部分很多仍保存完好。不过这个作为一个奇谈也是合理的。

显然在十六世纪前的中国史料记载是没有头尖尖的金字塔造型存在的,充其量就是马斯塔巴这个造型的建筑。

那么我就要提出一个人,那就是意大利传教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1638年12月,一艘从意大利起航的船只在前往东方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雨,被阻滞在地中海上,无奈之下他们返回了意大利,两年之后重新出发。在风雨飘摇了四年,并经历了无数风浪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澳门,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行人的身份是耶稣传教士,他们的任务就是到中国传教,马尔蒂尼就在这些人当中。

到了中国之后,马尔蒂尼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卫匡国,开始在中国四方游历并且学习汉语。他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书籍,对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谙熟于心。由于其对中国的了解之深,1650年,卫匡国成为中国耶稣会传教团的代理人。卫匡国回到欧洲之后开始到处游说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中国儒家文化据理力争,并且开始撰写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传播中华文化。历时数年,出版了《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四本书。其中的《中国上古史》(全名为《中国历史初编十卷,从人类诞生到基督降世的远方亚洲,或中华大帝国周邻记事》)于1658年在慕尼黑出版,第二年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出了第二版,正是在这本书中,有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卫匡国在《中国上古史》中提出了他的几个观点:

一是中国文字的发明者是伏羲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仓颉,伏羲之所以要创造文字,是为了代替麻烦不便的结绳记事;

二是中国字在利用形态表意方面,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似,所以有象形文字的特点。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卫匡国还在书中附上一图,图中一边是山、日、龙、主、鸟、鸡的图形,另一边是根据这些图形衍变出来的对应文字。

也因此他把中华文明的起始定为伏羲时代,他把传统的中国历史引入到欧洲史学体系中去,引入到<圣经>的编年史中。这其中既有科学的成份,也有宗教的动机,两者调和在一起,产生了卫匡国本不想看到的结果,这就是由于他确认中国远古皇帝伏羲即位的年代较之《旧约圣经》所记述的挪亚洪水发生时间早了600年,从而引发了欧洲思想界对于《圣经》记载的可靠性和中国纪年的长期争论,使欧洲奉为经典的《圣经》创世说陷于窘态之中,动摇了《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权威,并直接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历史批判提供了依据。

张德彝(1847年--1918年),又名张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清初编入汉军镶黄旗。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二十七个年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依次成辑《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约二百万字。1866年,张德彝在北京同文馆毕业时,年方19岁,此间他曾随观光团出国进行了一次旅游,一路上历尽艰辛来到北非,见到了金字塔。 张德彝首先考查了金字塔(即王陵)的外貌,记录该王陵,一个大的,两个小的,均呈“三尖形”。大型王陵“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叠起……正面一洞,高约八丈,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鸟篆,风雨侵蚀,模糊不复辨识。”在墓前有“一大人头,高约四丈,宽三丈许,耳目晰。” 接着张德彝进一步考查了金字塔内部的情况。在土人的引导下,他好奇地钻进了那座最大的金字塔。他是从破损的缝裂中进去的,进口又陡又窄,上下左右都是纵横累叠的大石头,一片漆黑,只能秉烛前行。开始如蛇爬,后再似猿攀,“一步一跌,时虞颠扑”又“石震有声”,令人“神魂失倚”。通道弯弯曲曲,“趋前失后,退后迷前”,走了好一阵方豁然开朗,原来进了墓室。其实里边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东西,只有“一石棺无盖,形如马槽,击之铿然,放于壁角”。张德彝等在墓中盘桓,往返达三小时之久。因过度疲劳, “出则一身冷汗矣”! 张德彝回国后,将他亲游金字塔的见闻写了一本(航海述奇)的书。这篇游记竟成了我国第一次关于金字塔的记载。

大家请注意一点,竟然差了两百年,伟大的胡夫金字塔出现了,斯芬克斯也出现了。

这也是我要把卫匡国写进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书是促使教会把圣经年代推久远点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聊聊金字塔的发现

1798年7月,拿破仑率法军南下开始远征埃及。据说拿破仑事先规划了征服埃及的计划, 挑选了包括化学家、史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外科医生、古董专家等组成军队中的学术部门。拿破仑这次出征还带有大量的图书,名单如下:古希腊诗人荷马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集、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圣经》、《古兰经》、《吠陀经》、阿里昂的《亚历山大大帝》、雷纳尔的《欧洲人在东西印度开辟商业的政治和哲学史》以及伏尔泰、孟德斯鸠的著作、和一些中国古典著作全部都被收集在内。出于对科学和文史的广泛兴趣,这次远征还带走了许多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著名的数学家蒙曰和化学家贝托莱为拿破仑挑选了:数学家21名、天文学家3名、民用工程师17名、博物学家和矿业工程师13名、地理学家13名、火药工程师3名、建筑师3名、设计师、绘图师8名、机械师10名、雕刻家1名、翻译15名、文人10名、印刷工人22名,并带有拉丁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排字字模。【非常重要】

5月19曰,远征舰队由土伦扬帆出航,兵力有统计为【共计步兵24300人,骑兵4000人,炮兵3000人,非战斗人员1000人,后勤等闲杂人员合计4000左右】--- 合计28000人的军队。

7月2曰凌晨1时,法军踏上了埃及土地。3时许,拿破仑亲自率领3个师向亚历山大港出发。几个小时后,亚历山大港便落入拿破仑手中。【注:1798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只是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埃及沦陷。从一开始占领埃及,拿破仑就下令,要他的「机构」开始不断开会、实验、收罗各种埃及的事实,成果就是在1809年到1828年期间所出版的23巨册的《埃及描述》。他要研究人员,把在埃及看到、说的、研究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如此庞大规模的结集方式,可以说是由法国借一国之集体力量,来利用与消化另一个国家---埃及。”([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中译本修订版第119页,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可以确定的是在埃及战役期间他带领的探险队成员将共济会带到了尼罗河边。克勒贝尔将军在开罗创建了伊西斯会所(波拿巴可能是同为创始人);而加斯帕·蒙日弟兄(“完美联合”军事会所,梅济耶尔的会员的其中之一)和多明尼克·维万·德农弟兄(位于巴黎的“完美聚会”会所——苏菲申的会员)是那些将他在埃及遭遇的战略和军事挫败转变为成功的智囊中的人,他们使得年轻的波拿巴将军回到法国时能够利用这个成功。

聊完金字塔的发现我们说说金字塔建立起来的诸多谜团

埃及考古学家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在《埃及考古学》写道:

“由于私人住宅和城堡的遗存在埃及很为缺乏之故,考古学家在埃及总是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墓葬建筑和宗教建筑(陵墓与庙宇)上面,忽视了民用建筑和军事建筑。”

因此,古埃及文明又被学界部分学者称为“一个没有城市的文明”。古埃及金字塔周围什么都没有,可谓空无一物。事实上,不但古埃及金字塔周围没有,整个古埃及都没有发现大型人群聚落遗址。

众所周知,古埃及是依托尼罗河三角洲而生存和发展的,其它的地方都不宜人居,要么是沙漠,要么是大海。

目前,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天津市,三分之二的关中平原。实事求是地说,真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而且请注意,这是四千年后的尼罗河三角洲,那么四千年前的尼罗河三角洲能这么大吗?

而且尼罗河三角洲有个致命的缺陷:地中海气候。夏季,农作物最需要雨水,老天爷却炎热干燥;冬季,农作物需要寒冷干燥,老天爷却温和多雨。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该下雨的时候却雨水连绵,作为主粮的小麦、水稻之类的农作物,是没法生长的。这里最适宜种植的,是不能作为主食的葡萄、橄榄之类。

那么,假设尼罗河三角洲4000年前还是有这2.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能养活多少人呢?

考虑到冲积平原形成的时期,一定有许多湿地(否则,哪来的那么多“纸草纸”供应亚里士多德写书?如果古希腊真有那么多学者写书,古埃及必须全部是湿地);考虑到法老要建设宫殿、陵墓;考虑到古埃及商业文明需要庞大的交易场所;考虑到古埃及的官员需要法治文明的办公场所;考虑到古埃及的文人需要创造文明的场所;考虑到古埃及的官员、屁民需要吃饭睡觉的场所;考虑到法老、官兵、屁民都要走路;考虑到引水灌溉中要修建些水渠之类;……我们把有效的耕地面积按照绿洲面积的60%计算,那么,古埃及的耕地为1.44万平方公里,即2160万亩。

那么按照历史记载,古埃及广泛种植小麦和大麦,而且据考古发现他们很少吃鱼,贵族才可以吃到肉。

而且按照古埃及历史学家所说,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那么显然小麦的收成竟然是一年一季,那么其总产量多少可想而知。

我们拿国内地区唐代的生产力进行对比,中国陕西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自然条件好于尼罗河三角洲百倍。但是,在唐代至强至富的开元年间,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歧州,才44533户;面积大致相当的同州,才56509户。

因此即使我们尽量高估,古埃及人口无法超过30万,可是偏偏有20万人去修金字塔了,那么谁种地?那些估计有一百万人口的都是基于20万人去修金字塔反算回来的,却没有考虑生产力是否能撑起这么多人口。

而最有意思的是在金字塔附近未发现大型人群聚落遗址。想来如果有人认为这些修塔者如同上下班一样,干完活可以回家,那么请证明当时的交通业发达到现代水准才可以做到。反观墨西哥城东北40公里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旁边就有人口繁多的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面积达20平方公里,据估计,人口至少有20多万甚至更多。墨西哥尤卡坦州中东部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周围分布着奇琴伊察玛雅城市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50万。这也是个未解谜团。看看这些金字塔分布图就知道要修个金字塔有多困难了

金字塔的建立方法也有很多谜团:

胡夫金字塔(也被称作“大金字塔”和“基奥普斯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群中最大和最古老的,考古学家相信它是古埃及人为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希腊语中称“基奥普斯”)建造的陵墓。1837年和1838年,霍华德,维斯上尉和J·S·佩宁分别使用炸药在大金字塔距离地面30英尺处炸开外层石块,看到里面是不规则石块,

我们看看一个小型金字塔结构,外围石头,内部是沙子。

再来看金字塔的内部墓室,可以看到,墓室顶层是石头无疑,要不然受不了金字塔的重量。

材料和内部结构我们都了解了,那我们可以推断建造步骤:

1.四方形的地基可以全部用石头,采集石头,运输石头、安装石头更是个问题。一块石头几吨重,安装在底层还好,越高就越无能为力。那么如何安装到高层,西方学者想出了很多可能性:

方法一:原始的人力堆砌

经过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500万吨石头,需求量虽然庞大,但吉萨附近就可以供应大部分。采石场在金字塔建筑地点南面,约有1500名采石工人在那里工作。由于铜是古埃及人当时掌握的最硬的金属,因此每名采石工人会配有一把铜制凿刀。他们用铜凿刀将巨石凿开小孔,打入木楔,并在上面浇水,木楔浸水膨胀的力量就可以将石块胀裂。但铜凿刀敲击数十下后就会变钝,因此需要另一组人用火将钝凿软化,磨利后过水降温,以便石匠们再次使用。

每块开采下来的石头的重量都超过了1吨,有的甚至重达两吨半,如何运输是大问题。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在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工将匠们就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巨型石块集中到金字塔现场后,就由专门的石匠切削加工,并根据每块石头上标注的记号嵌入应该放置的地方。他们仅使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就可以把每块石头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块之间衔接紧密,甚至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后仍然屹立不倒。

通过建造长长的坡道,以便工人把石块继续运到高处。劳工们使用吉萨天然的沙土,用矿石膏和灰泥黏合,堆成长长的斜面,将巨石拉上金字塔。考古学家估计,斜坡的长高比例大约在10:1,这是保证运输方便和使用最少建筑斜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当金字塔逐渐变高,这种长长的斜坡就不能适用,因为如此计算,通往塔顶的斜坡长度将达到惊人的4800英尺,所需的建筑材料也将是大金字塔的三倍之多。因此在最后的加高工程中,建筑师们会选择建造较省材料的螺旋型坡道。很显然这个理论最大的谜团就在于人口,要承担其这样的人力工程,需要的人口是个很可怕的数字。

方法二:运用了浮力

埃及人首先用水做出金字塔石块的运输路线和堆积形状。考古发现,采石场附近有沟渠,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法就是水运,在河流与通往古夫金字塔的路线建造运河,能够藉由水的浮力来运送石头。那么怎么让石头飘起来呢?因为要提升,船显然是不行的。但充了气的羊皮可以。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羊皮筏。鼓撑的羊皮加上充沛的水量,就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尼罗河流域旁生长了许多的纸莎草,最有名的用途就是做为莎草纸,在建造金字塔时据信也用了纸莎草来编织粗硬的绳索。那么就有谜团出现了,如果是利用水浮力,那么如何把水引到吉萨高原上欢快的流淌本身就是个问题了,其次就是纸莎草,要知道纸莎草在埃及已经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直到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显然纸莎草生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顽强。

2.第二层外围是石头,内部可以填充碎石或者泥沙。

3.重复以上步骤。

4.金字塔建造完成。

我们可以看图,更容易理解:

如果金字塔内部是混泥土【沙子+石灰粉】的话,因为混泥土可以一小桶、一小桶的提上去,浇注内部,工期更快,工程量会减少10倍。

至今都无法给出一个能够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许就是金字塔建立的谜团吧。

神奇的罗塞塔石碑

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占领埃及期间(1798年—1801年),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称在埃及el-Rashid镇(即罗塞塔)附近进行要塞地基扩大工程时上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据称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报告上级后,决定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随着拿破仑战败,罗塞塔石碑也根据亚历山卓协约成,和其他法军获取的埃及文物一道,成为了英王的财产。它就是:罗塞塔石碑。如下图,据说这件宝贝有2000年历史了,玄武岩体,出土时文物光亮如新,如同新造,我补充一点,一般埃及文物都要断掉,破掉,残缺,要不然都不敢称作埃及文物。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残缺。

按照图示每种文字差不多占三分之一的高度,因此按照大英博物馆提供的罗塞塔石碑的尺寸(高112.3厘米,宽75.7厘米,厚28.4厘米)古希腊文的总高度是40厘米左右,54行的文字,那么每个字的高度小于0.8的高度也是可以推测出来的。而古埃及文最大,也就三厘米最多。

字迹真清晰,字迹刻得这么浅,几千年没有被风雨侵蚀,如同新造。大家看出什么猫腻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继续看。美国历史学家萨依德指出:一旦攻下埃及,这个非洲国家的命运就和整个欧洲结合在一起。此外,一旦进入埃及,昔日欧洲最远古的祖先不过是荷马、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现在则可追溯到更古老的东方先贤。([美]爱德华·萨依德《东方主义》中译本修订版第120-121页,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版)

为了做对比,我拿台州府城巾山西麓千佛塔后工地的废弃泥中捡拾瓷片时发现的一块宋碑残石做对比,残碑长为50公分,宽33公分,厚14公分,为青石材质,隶书刻成,每个字径约4公分。八百多年就成这样了。

说到罗塞塔石碑就要说到一个人

商博良(1790 -1832),法国人,1790年12月23日出生于法国洛特省Figeac,据称是神童、语言天才,精通10多种语言,包括汉语。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12岁开始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20岁时掌握了除法语之外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波斯语和汉语。

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一些生平:

1795年,他开始翻译古文。他用凭记忆记住一批古文字,然后同原文对照的方法自学辨认古文。

1797年,他对古埃及文化深深痴迷。

1798年,他在父亲的书店里阅读着报纸上激动人心的消息,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领的部队侵入了埃及。他成了《埃及信使报》的一名贪婪的读者,这份报纸正是拿破仑为向法国公众报道前方战况而创办的。

1801年,他跟随哥哥进入格兰诺布尔大学,开始研读除法语以外的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古叙利亚语、古印度梵文、中文、希伯莱文、波斯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及科普特语(一种采用希腊字母的古埃及语)。

1807年夏季,他感到没有一部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大事表,不利于历史研究的工作,就自己动手编制了一套法老王朝的第一部历史年表,取名《从亚当到小商博良年表》。当时可用的全部资料不过是圣经上的片段和零散歪曲的拉丁、阿拉伯和希伯来文资料,此外只有对照一下科普特文本了,科普特语是唯一的同古埃及语关系较近的语言,直到十七世纪埃及北部还流行科普特语。

1807年9月1日,他宣读《法老统治下的埃及》著作的导言,听众是诺布尔大学的全体教师。

1809年,他成为诺布尔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814年,他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分两册出版,为他带来了一笔必需的版权收入。

在这个期间英国请了一位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因为他是一位语言天才,会说十多种语言,对其他的事物也充满了兴趣,号称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他只拼出了一个单词,托勒密。而在托马斯·杨还在不断破解的时候,商博良在巴黎各个图书馆里继续钻研科普特语。他被允许对保存在卢浮宫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碑文副本原件进行研究。他力求从象形文字的图形中读出科普特的文义,并逐步学会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来读解微妙的象形字符。例如,在一段象形文字中,一只鹰的图形可能明显地代表“鹰”字,但在某些上下文的联系中,同样的符号同时也可能只代表字母“A”――埃及字“鹰”的第一个字母。还有一种情况,同样的象形符号可以读作埃及词“迅疾”――这是鹰的特征之一。再如,埃及人有时不用“王”字,而是刻下一系列象形符号,其严格的字面意义是“芦苇和蜜蜂的他”――这是国王的正式称号之一;在另外的地方,“法老”的含义是“伟大宫室的他”,这也可用来描述国王。以此创立了一个发音表。

于是1820年,商博良就完成了全部的破译工作。

自此,人们便能阅读一切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包括雕像、纪念碑、木乃伊和莎草纸文献。”([英]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译本中册第207页,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

那么我们也要好奇,在此之前就没有人研究古埃及文字吗?显然不是,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约公元前480年─前425年)、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4或前63年-约公元23年)和狄奥多鲁斯(约前90—约前21)都认为象形文字是一种无法理解的以固示意的文字。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统治埃及之后,发现古埃及文字多半出现在神庙中,刻写在石头上,因此给它取了一个希腊语名字“”(为了行文的方便,不妨将之音译为“海若格里弗”)。“海若格里弗”本身是一个合成词,“”意为“神圣的”;“”意为“雕刻、刻写”,故二者合起来意为“神圣的书写”。英文中使用的“hieroglyph”,德文中使用的“Hieroglyphe”,法文中使用的“hiéroglyphe”,皆由该古希腊文直译而来。生活在埃及的具有希腊血统的学者荷拉波隆(Horapollo),撰写了《圣书体文字》(Hieroglyphica)一书。书中收录了约200个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符号,并尝试给予了解释。14世纪时,荷拉波隆的著作被欧洲学者重新发现,荷拉波隆的意见往往被后人奉为圭臬,因为舍此尚无足以作为根据的材料,而荷拉波隆认为象形文字是以图示意的。因此在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主要着力于探索这些图形的象征性的含义。显然举步维艰,知道商博良的突破性发现,古埃及文字瞬间很畅快的被解开。可是我们一样发现了年代的错乱,公元前4世纪荷拉波隆还在努力尝试解释圣书体,而托勒密王朝不正是那个时代的吗?那么他们按照荷拉波隆的解释写出这个罗塞塔石碑或许才是正解,那么既然否定了荷拉波隆的说法,那么就出现了个矛盾,要嘛荷拉波隆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物,要嘛商博良是错的。

其实反观中国文字变化,都是在不断变迁的,从形意演变到字义,读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古埃及文字千年不变,发音不变显然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文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

人类是先产生语言(发音),后出现文字(书写)的。也就是说,在文字(书写)产生之前,语言(发音)就已经足够表达完整的信息,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信息。

拼音文字的创造方法是,将语言里的发音直接书写下来(也即“书写”与“发音”直接相关联)。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不怎么直观,比较抽象化。但是,书写较简化,而且更重要的好处是,只要是语言(发声)里能表达的信息(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书写都能直接照录下表达出来。

但是,象形文字的创造方法则不同。古老象形文字刚开始是用“纯画图”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且一开始的“图画文字”与语言(发音)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也即,图画不依赖发音也能直接看出含义,比如,“田”字。

但是,纯画图的方式只能表达容易画图的静态的、具象化场景,而动态的、抽象化的过程就很难被直接画出来,比如,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就是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

由于语言(发音)远早于文字(书写),那么,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单单靠语言的发音,就足可以表达人类所有的“具象化”和“抽象化”的场面。

于是,古老的纯象形文字开始发生了演变,引入了“图画”与“发音”相关联的概念定义(对应于汉字就是产生了“声部”,与汉语的古老发音相联系),将语言(发音)中的抽象表达能力引入到具象的图画文字中,以丰富象形文字的信息表达能力。

对于汉字而言,“声部”的引入意味着产生了“形声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变化。因为“形声字”已经不完全是纯图画的文字了,由于“声部”的引入,使它具有了更强大的信息表达能力,因为“形声字”可以用来表达更多的场景和信息,包括那些单纯依靠画图所无法表达的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比如,“想”字。

正是由于“声音”的引入(在汉字里就是“形声字”的出现),使得古老象形文字里的动态、抽象性的“动作性字”不断增多,不再是原先那种偏具象化的静止画面信息。并且,由于在象形文字里引入了声音的抽象化概念,原来的那种复杂图画的纯象形文字也可以开始逐步地走向简化了。

“文字的诞生是以“动词字”的产生为主要标志,因为出现“动词字”才能使信息不明确的图画迈入信息明确的线性语句。”

象形文字的发展演变趋势是,纯象形文字(“图画文字”)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占字数的比例是越来越低了(即“抽象化的过程”),并且,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在随时间而不断地走向“简化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图画象形文字的“抽象化+简化”的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而西方的字母拼音文字,其实就是“抽象化+简化”快速地走向最为极端的一种状态,从而彻底抛弃了象形文字的图画(具象)因素,而只剩下“发音”的抽象部分了。应该说,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上有所不同,所以,呈现出迥异的文字发展结果。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喜欢居中有度的渐变思维吧(比如历史上中国就产生了中庸学说),而西方人则更偏爱迅速走极端的思维(历史上的西方人一旦改信基督教后就对异教徒和异端学说变得极不宽容)。

古埃及的“图画象形文字”就属于文字的一种极端状态--具象化、复杂化;而西方的“拼音字母文字”又属于另外一种极端状态--抽象化、简单化。而现代的汉字,虽然仍叫做象形文字,但实际上,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已经逐步发展演变到了居中间的状态,介于具象、复杂与抽象、简化的两极之间(因为汉字引入了与发音有关的“声部”,从而不断增加了大量的“形声字”所致)。

因此商博良用他的发音表可以毫不费力地解读出大部分的象形文字是很让人惊讶的,这也是后世有异议的根结所在。

还有我们看罗塞塔石碑上的世俗体即“僧侣体”据说是为了方便在纸草上书写,发展出来的草书,看起来很像是文字而不是图画。如果僧侣体是圣书体的演变进化的简化结果,那么,复杂图形的圣书体还有一直保留三千年的必要吗?就如同中国汉字里的隶书、楷书(汉隶唐楷)出现以后,商代的甲骨文显然就没有存在的任何必要性了,因为字形太复杂了,谁能长久地记得住?可是,在古埃及文字里,“僧侣体”与“圣书体”居然是并行存在的,而且长达几千年之久,这难道不奇怪吗?

两千年前的埃及科普特语,与古埃及五千年前的古老语言,在时间上已经相差三千年了,在三千年里,发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妨想象一下,中国的商朝人说现代的普通话吧。。。。。

继续对罗塞塔石碑的年代进行考究

公元前196年,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在当时的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发布了一段诏书,用来阐述自己继承王位的正统性,并歌颂自己减税、树立神像的众多功德和贡献。法老的诏书用三种语言刻在罗塞塔石碑上,最上面的是古埃及专门敬献给神明的象形文字圣书体,中间是埃及平民使用的世俗体,再下面是古希腊文。在18世纪的时候,人们完全无法解读古埃及文字,而罗塞塔石碑上的希腊语却是能读懂的,所以,人们用希腊文做桥梁,就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古埃及语言与文化宝库的神奇钥匙。一块神奇的石碑,包含了三种语言,成了现代人破解古埃及文字的凭据,顿时让我对这位神人叹为观止。

据说罗塞塔石碑是托勒密五世在亚历山大城安排刻写的,那么,公元前196年时,真的有个法老叫托勒密五世吗?真实的托勒密五世应该是定都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说,罗塞塔石碑应该安放在哪里呢?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希罗多德所处时代是在罗塞塔石碑之前,他都不认得古埃及象形文字为什么后世会有人郑重其事书写了这块石碑进行文字对照?而斯特拉波和狄奥多鲁斯也和这个托勒密王朝时间相距不远,为什么对于这个文字如此陌生,因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要嘛这个石碑造假,要嘛就是这三位古希腊历史人物造假。

我们假定,即使亚历山大城在当年是存在的,罗塞塔石碑刻写完成,在亚历山大城的神庙穹顶下放置了几年,我们也从西方历史得知托勒密王朝的历史是(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很显然在公元前30年之前这块石碑已经被毁坏或者遗弃,那么,它被扔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人发现,石碑被扔到了5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而实际上,当时罗塞塔城所在的位置更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那里距海岸线也才只有7公里,处于尼罗河支流的河口。

对于罗塞塔石碑可能遇到的风化情况的考究

罗塞塔石碑存在过的物理环境,就经历过三种可能:

1、罗塞塔石碑首先在一个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空气中存放了几年或者千年,空气环境属于高温、潮湿、重盐;

2、罗塞塔石碑被砸烂,运到50公里以外,沉入地中海中,随着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扇扩大,逐渐被埋入海底淤泥,直到1990年以后被人挖出来,重见天日;

3、罗塞塔石碑被砸烂以后,直接埋到泥土里,没有被海水浸泡过。一块刻满细小文字(包含行间距在内,平均每行1.14厘米)的玄武岩石碑在高温、潮湿、重盐的空气中,或者风化若干年之后被砸烂扔进海水,或者在海底被浸泡埋葬了2000年,或者是在泥土里埋了将近2000年,这样的恶劣环境,自然不可避免地会给石碑带来三种破坏效果:

a、风化 b、土沁 c、腐蚀(海水、海底生物、泥沙)

以下,我们就来一一探讨罗塞塔石碑的各种生存环境。

罗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一种情况:风化。假定罗塞塔碑被砸烂后,一直保存在地表之上,而且一直保持竖立,所以,除底座之外,碑身没有接触泥土,也就没有出现沁色。一块石碑,暴露在空气之中达2000多年,就算不直接受日晒雨淋,但它依然要受到风化的作用,从而留下岁月的痕迹。

1、亚历山大城地处地中海北岸,同时又受到沙漠气候影响,所以,夏季的白天高温炎热,但晚上温度又很低。岩石属于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升温,晚上降温,内部温度差异会导致岩石内部产生引张力,形成不均匀膨胀,使得岩石产生裂缝,进而层层剥落。

2、地中海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东部海域盐度达到39.58‰,而世界大洋平均盐度只有35‰,因此,亚历山大港空气潮湿,含盐度很高,又有盐风化的破坏作用于石碑,盐晶的生长会使岩石表面产生蜂窝状风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化穴,岩石由表及里逐渐松散、脱落和破碎。罗塞塔石碑是一块黑色玄武岩,一般来讲,玄武岩在风化过程中可分为四个阶段:

a、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石或矿物碎屑。

b、饱和硅铝阶段: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Cl-和SO42-全部被带出,部分k Na Ca2 Mg2 及少量的SiO2转入溶液,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及绿泥石等。

c、酸性硅铝阶段: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形成高岭石/变埃洛石等。

d、铝铁土阶段:全部的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了,形成铁和铝的氧化物及部分二氧化硅等红土型风化组合。

另外,有没有一种可能,石碑在没有直接遭受日晒雨淋的情况下,风化作用会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那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曲阜孔庙的几块立在亭子里的石碑的风化程度,尤其是那块立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的石碑,才180余年,还是处于大陆内部,空气中的湿度和盐度都远远小于地中海海滨,字迹就模糊到了如此程度。由于制作石碑的材质不同,石碑的风化程度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在2000年的时光里都暴露在高热、潮湿、温差大和高盐度的空气里,罗塞塔石碑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个痕迹不是对石碑形成的污染,那种污染可以用现代化科技技术手段予以清除,而风化的作用对碑体尤其是文字的破坏,是任何修补手段也修补不出来的。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共有14行古埃及象形文、32行埃及草书和54行古希腊文,平均每行文字高1.1厘米,尤其是最下面部分的希腊文,平均高度甚至只有0.5厘米,过去2000年了,居然清晰如丝,如蝇头蚁足,没有一点漫漶之处,如此防风化技术,真是神鬼叹服。

罗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二种情况:海水腐蚀。罗赛塔城处于罗塞塔河河口,而在1799年时,罗塞塔城正处在海边,现在的7公里海滩是200年来被河水冲积或者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凭什么判断罗赛塔城当时正处在海边?1799年时,法军士兵在罗赛塔城外修建的是炮兵阵地,是用来对付英国海军的,而当时大炮的射程大约只有1300米左右。所以,法军要防范英军进攻,就必须把大炮架在海岸边上。罗塞塔石碑就是从地里挖出来的,而这里被三角洲冲积扇覆盖过来的时间又不会太长,所以,罗塞塔石碑被埋在海底,被海水长时间浸泡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另一方面,玄武岩本质上属喷出性火山岩,普遍存在气孔构造,在海底受到富含钠的海水作用后,其气孔被矿物质(如方解石、石英、玉髓等)所充填,会呈现出明显的杏仁构造,然后变得比较松脆。比如,在澎湖群岛中,锭钩屿地势起伏且柱状节理方向不同,且由于柱状经海蚀、风化,海蚀柱间形成一线天的奇景。鸡善屿为典型玄武岩方山小岛,由大小鸡善两岛屿所组成,柱状节理发达,节理面多为六角形,棱角分明;小白沙屿有特殊弯曲的柱状玄武岩景观,北面有宽阔的海蚀平台,平台上隆起的滩岩,受海水的侵蚀后成豆腐状。2017年4月29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9日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获得了5公斤的珍贵玄武岩样品。林立的海底岩石,看上去坚硬无比、气势磅礴,但在“蛟龙”号的机械手面前,却像豆腐一样脆弱,一抓就碎。它们本是坚硬的玄武岩,但长时间被海水侵蚀, 经过长年累月的蚀变而成这样松脆。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的那块玄武岩制作的罗塞塔碑,却品相完整,字迹异常清晰,不管是正面还是侧边,都没有海水腐蚀过的痕迹。据说在1998年,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净还原其原貌,但石碑左侧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但即使是在没有被清理的区域内,我们也没有看到海水或者海生物侵蚀过的痕迹。

罗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三种情况:土沁。随着这些年“文物热”、“收藏热”的兴起,土沁作为一种文物鉴定方法,已经被广大专业和不专业的中国人用在了各种材质文物的鉴定上,不管是玉器、陶瓷、陶器、石雕甚至木材,文物鉴赏家们都能从“沁”的颜色、面积、深度和形状等各方面看穿真伪,看透历史,从而找到自己所向往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知道土沁这种分析方法是中国人独有的,还是全世界都在普遍使用,如果全世界都接受了这种方法,那大家可能都会忽然想起欧洲博物馆里的那些伟大的古希腊雕塑,比如《断臂维纳斯》、《掷铁饼者》、《受伤的尼俄柏的女儿》、《自杀的高卢人》等等,在那些洁白如玉的大理石石雕上,为什么就找不到一点点土沁呢?难道这些石雕几千年来都是保存在真空环境中的?一个文物,玉器、陶瓷、陶器、石雕甚至木材(比如铁力木、桃花心木、香樟、黄花梨等等),一般埋在土里超过100年基本上都能受沁,如果是遇到海边盐质土壤,文物受沁会更快。所谓沁,就是文物被埋在土壤里达到一定时间,就会因为文物在所处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水或矿物质的风化与侵蚀作用于文物本身,铁、锰等氧化物的分子、离子缓慢地侵入,使文物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侵蚀所产生的颜色就被称为沁色,是文物原生色以外的次生色,这通常会成为一个文物的重要鉴定标准。并且,沁色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空间适应和电子适应过程,与文物表面的晶格生成了新的晶构,所以不管你是用软物擦拭,还是用化学药物分解,还是用辐射或超声波照射,都难以全部清除文物上的土沁痕迹,而且这还容易破坏文物的表面。而文物在土壤里埋的时间越长,所形成的沁色就越难以清除,所以文物界一般都会都把土沁看做文物本身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不会刻意去消除这些岁月留下来的有独特价值的有力证据。一般来说,文物上除本色以外,有玫瑰红色便为钾锰沁,有红色便为铁锈沁,有黄色便为铬沁,有绿色便为铜沁,有黑色便为金(或水银)沁,有白色便为水沁等。在多数情况下,沁色是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另外,除了土壤成分以外,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酸碱度也会对文物的沁蚀状态产生影响。若在干性和高寒地区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环境里,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文物里面,就可能使文物上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当然,有一些文物,比如去年出土的海昏侯墓玉印,就没多少沁色,这是因为玉印打磨光滑,在埋到地下前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包浆,再加上玉质致密,体积又小,所以会出现沁色很少的现象,但是罗塞塔石碑纯属石质,体量又大,埋藏地点又是海边的重盐环境,所以,不可能没有一点沁色出现。

我们掌握了这些文物鉴定的一些基本常识,回过头来审视在土里可能埋藏了上千年的罗塞塔石碑,可曾找到任何一点土沁的痕迹?当我们想在罗塞塔石碑上寻找风化痕迹的时候,有人说,罗塞塔石碑长期埋在土里。当我们想在罗塞塔石碑上寻找土沁的痕迹时,有人说罗塞塔石碑长期埋在海水中。当我们想在罗塞塔石碑上寻找海水侵蚀的痕迹时,有人说所有的侵蚀都被大英博物馆的专家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修复了。罗塞塔石碑能够如此闪转腾挪,真够难为那些“专家”了。

罗塞塔石碑只有达到以下苛刻条件,才可能如此万古常新

在罗塞塔石碑的身上,找不到一点点风化、土沁和海水侵蚀的痕迹,而石碑又确确实实被认为有2000年的历史,那么,我们猜想,罗塞塔石碑只有达到以下苛刻的保存条件,才会保留下今天这样的完美效果(除断裂外)。

1、首先,罗塞塔石碑刚刚竖立起来没几年,等托勒密五世死后马上就被人砸烂遗弃;

2、石碑刚刚被砸烂扔掉,马上就被忠于法老托勒密五世的人悄悄捡起来,藏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

3、石碑被藏起来,却没有被埋到地下,而且为了避免风化,主人还用类似于毯子之类的东西把石碑包个严严实实,最大程度与空气和水分隔绝,在后来2000年中,每一两年就要更换一次毯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石碑与空气隔绝,从而免被盐湿和温差所风化;

4、在后来的岁月中,哪怕掌管控制亚历山大港的统治者,从希腊人换成了罗马人,又从罗马人换成了波斯人,又从波斯人换成了阿拉伯人,又从阿拉伯人换成了库尔德人萨拉丁,又从萨拉丁换成了马木留克,又从马木留克换成了突厥人,石碑的主人传了一代又一代,但石碑仍然是这户人家最坚定的精神信仰和最高的机密,保管石碑的这户人家一没有绝嗣,二没有放弃忠诚,他们薪火相传,一代接一代,把对托勒密五世的忠诚整整坚持了2000年;

5、1798年,法国人到来,不知为什么,石碑的这家主人突然一下子改变了坚持了2000年的信仰和祖训,突然一下子觉得这块石碑一文不值,自己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保存,所以决定把石碑扔掉。但奇怪的是,你要扔掉石碑,敲烂砌墙也行,做个猪圈挡墙也行,但为什么要偷偷从亚历山大港拉到罗塞塔城外去埋起来呢?或许可以有人认为这家已经搬到罗塞塔城外,在法军进攻的时候遗弃或者埋入土里。

6、说来也巧,石碑主人刚刚把石碑埋在土里没几天,法国人立马就把它给挖出来了,所以,潮湿而含盐的泥土同样没造成什么损害,英国专家用抹布擦擦灰尘就可以了。

于是这块天设地造的罗塞塔石碑就这样神奇地“大白于天下”了。只有完全而严格地符合这个过程和所有条件,罗塞塔石碑才会呈现出今天的这副“倾国倾城”的容颜。

神奇的莎草纸

1897年,两名英国牛津学生在沙丘中发现了一个古埃及垃圾堆,里面竟然有超过50万张莎草书碎片。

1898年至2012年,学者们只翻译出其中的5000张碎片。这意味着1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只解译了这些文献总量的1%。这里面大部分是文件契约证明,只有10%是文献典籍,好,只有500张了,那所谓的古代戏剧著作还有几何原本、希罗多德历史、希腊志之类的大批文物证据如何分布的?这个运河岸边的古代城市,其居民在千年跨度里不厌其烦、不遗余力、不亦乐乎地把古代宝贵的手抄本成卷成捆还带标签地运送到沙漠里倾倒,有的还有包鱼的痕迹,俺不提有机质文物在沙漠露天垃圾堆里由于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而必然产生的碳化归宿,就是有个问题,那条鱼呢?

埃及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流过全境,发达在尼罗河三角洲,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知道这个环境莎草纸会怎么样吗?碳化!!因此能够找到保存还能这么完整的莎草纸实在是太“幸运”了。

《埃伯斯纸草书》

据欧洲人称埃伯斯纸草书诞生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古埃及书面文献。埃伯斯纸草书全长达到20余米,宽30厘米,有877段,记载了多个医学学科的疾病及其处方,同时它也是最早记载癌症的医学文献之一,现在保存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据西方人称埃伯斯纸草书是埃德温·史密斯于1862年在埃及卢克索尔发现的,后来被德国埃及学者埃伯斯购得,因而得名。这本埃伯斯纸草书中提到了达到700多余种药用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比如:藏红花、没药(音末药)、芦荟、蓖麻叶、蓝莲花、百合花、罂粟、松香、莨菪(音浪荡)等等;此外还提到一些其它物质,比如金龟子壳、老鼠尾巴、猫毛、猪眼、狗脚趾、人精液、鳝鱼眼、鹅内脏等等。而有意思的是这部分内容竟然是《神农本草经》有记载的一部分内容。

很显然,金字塔有非常多的疑点无法解释

从如何建造,为什么建造,为什么金字塔里面没有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全都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两百年的布局,让金字塔耸立起来的说法我觉得还是有一点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欧洲中心论的证明。

顺便欣赏一下巨大宏伟的卡纳克神庙

你心目中的意大利国家队历史最佳阵容分别是哪11人?

蓝衣军团意大利队,历史上的球星层出不穷,要排出公认的最强11人实属不易,既然如此就只列出本人心目中的最佳以供大家参考。

意大利队世界杯历史最佳11人,1-4-2-1-2阵型

门将

▼迪诺·佐夫(Dino Zoff)

迪诺·佐夫是唯一一位既夺得过世界杯,又得过欧洲杯的意大利门将。曾先后效力于乌迪内斯、曼托瓦、那不勒斯、尤文图斯等多家俱乐部,在意甲赛场出场570次,获得6次意甲联赛冠军、2次意大利杯赛冠军、1次欧洲联盟杯冠军。

佐夫在意大利甲级队服役的21年间,扑住了402个点球,平均每个赛季19个。在1973~1974年6月间的一系列比赛中,佐夫保持了1145分钟不失球的记录,这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零”成为这位守门奇才的代号。

佐夫与普拉蒂尼交换队旗

佐夫代表国家队参赛115场,其中59场为场上队长,获得过1968年欧洲杯冠军,作为正选门将参加了1970、1974、1978、1982年4届世界杯赛;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 40岁高龄的他在比赛中高接底挡,率领蓝色军团顽强地抵御了巴西队的进攻,并最终击败德国队夺冠,并全票当选该届世界杯最佳守门员,他也成为了世界杯史上年纪最大的冠军队成员。

1984年获得国际足联荣誉勋章,1997年被评为入选全世界最杰出的25名球员之一。

1983年6月2日,迪诺·佐夫正式退役。

后卫

▼加塔诺·西雷阿(Gaetano Scirea)

西雷阿,司职清道夫或中后卫,20世纪80年代世界足坛最出色的清道夫之一。曾效力于亚特兰大、尤文图斯俱乐部,意甲联赛共出场397次,攻入24球;随尤文图斯队获得7次意甲联赛冠军、1次欧洲冠军杯冠军、1次欧洲联盟杯冠军、1次欧洲优胜者杯冠军等奖杯。

代表意大利队出场78次,攻入2球,连续参加了三届世界杯和一届欧锦赛(1980年),1982年,西雷阿帮助意大利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

西雷阿(举大力神杯者)、詹莱蒂、罗西

1988年,西雷阿正式退役。

1989年9月3日,西雷阿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因车祸而不幸身亡,享年36岁。

▼保罗·马尔蒂尼(Paolo Maldini)

马尔蒂尼职业生涯全部在AC米兰度过,曾是意大利国家队和AC米兰的双料队长。为AC米兰联赛出战651次,攻入29球,欧洲三大杯出场153次,攻入3球;随AC米兰队夺得过5次欧冠冠军、7次意甲联赛冠军、1次意大利杯赛冠军、5次意大利超级杯冠军、5次欧洲超级杯冠军、3次世俱杯(丰田杯)冠军等26座奖杯;

1998年至2004年,马尔蒂尼代表意大利国家队参加了四届世界杯和三届欧洲杯,共代表国家队出场126次,攻入6球,是意大利国家队历史上出场次数第三多的球员。

1994年,马尔蒂尼被英国杂志《世界足球》评为“世界足球先生”,马尔蒂尼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名后卫球员,其他奖项不计其数。

2009年5月31日,保罗·马尔蒂尼正式退役。

▼法比奥·卡纳瓦罗(Fabio Cannavaro)

卡纳瓦罗曾效力于那不勒斯、帕尔马、国际米兰、尤文图斯、皇家马德里等多家俱乐部,其中意甲联赛出场421次,攻入13球,欧洲三大杯出场96次,攻入2球;获得1次意甲联赛冠军、2次意大利杯赛冠军、1次意大利超级杯冠军、1次欧洲联盟杯冠军、2次西甲联赛冠军、1次西班牙超级杯冠军;

罗纳尔多要想突破马尔蒂尼与卡纳瓦罗夹防,有点难!

1994和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欧青赛冠军,2002年至2010年担任意大利国家足球队队长,保持着意大利国家队出场纪录:136场。

2006年世界杯,率领意大利队获得世界杯冠军,同时获得世界杯银球奖;2006年堪称是“卡纳瓦罗”年,获得意大利足球先生、欧洲金球奖、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先生、《世界足球》世界足球先生等奖项,卡纳瓦罗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后卫位置上获得双料足球先生的球员。

2011年7月9日,法比奥·卡纳瓦罗正式宣布退役。

▼弗朗哥·巴雷西(Franco Baresi)

弗朗哥·巴雷西长达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一直效力于意甲AC米兰足球俱乐部,并从22岁开始担任队长,期间为AC米兰联赛出场530次,攻入16球,参加了719场比赛,是AC米兰俱乐部历史上出场次数第二多的球员,帮助AC米兰夺得3次欧洲冠军杯冠军、6次意甲联赛冠军、4次意大利超级杯冠军、3次欧洲超级杯冠军、2次丰田杯冠军等多项奖杯。

1982年,弗朗哥·巴雷西首次入选意大利国家队,并于同年以替补球员的身份跟随意大利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之后弗朗哥·巴雷西逐渐成为意大利国家队主力后卫,并在1990年世界杯和1994年世界杯中帮助意大利国家队夺得季军和亚军,代表意大利队出场81次,攻入1球。

“世界上最好的清道夫”,这就是人们对他们最好的尊称。

1997年6月24日,37岁的弗朗哥·巴雷西正式宣布退役,与其相伴的AC米兰6号球衣也被随之封存。

从此米兰的6号球衣成为历史文物,没有人再配穿AC米兰队的6号球衣。因为谁也没有信心超过巴雷西,AC米兰的6号后无来者。

▼克劳迪奥·詹蒂莱(Claudio Gentile)

詹蒂莱,司职中后卫,曾效力于瓦雷泽、皮亚琴察、佛罗伦萨、尤文图斯等多家俱乐部,意甲联赛共出场353次,攻入9球,欧洲三大杯出场71次,攻入2球;获得过6次意甲联赛冠军、2次意大利杯赛冠军、1次欧洲联盟杯、1次欧洲优胜者杯冠军等奖杯。

詹蒂莱这场比赛把马拉多纳防得没脾气

82年世界杯意大利小组赛对阵阿根廷,詹蒂莱全场盯防马拉多纳,真的是牛皮糖一样的防守,老马整场碌碌无为,临别的时候老马赠言:这家伙应该去杀猪,而不是来踢球!

代表意大利队出场71次,攻入1球,帮助意大利队获得1982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世界杯,詹蒂莱可在干掉了一个马拉多纳,一个济科,外加一个利特巴尔斯基之余,还捎带玩玩助攻。

盯防济科

詹蒂莱是那种“几乎从来不让一名前锋过自己两次”的后卫,作为“盯人中卫”一职,入选FIFA世纪最佳阵容。

中场

▼朱塞佩·梅阿查(Giuseppe Meazza)

右边为梅阿查

上古球王梅阿查,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最出色的射手,绰号“il Balilla”;曾效力于国际米兰、AC米兰、尤文图斯、瓦雷斯、亚特兰大等多家俱乐部,在意甲联赛中出场476次,打入308球;获得2次意甲冠军、1次意大利杯赛冠军、3次意甲最佳射手等奖项。

代表意大利队出场53次,攻入33球,是蓝衣军团夺取1934和1938两届世界杯的核心球员。

据传,他是历史上最先运用“挑射”这种技术的球员。

1947年,朱塞佩·梅阿查宣布退役;1979年8月21日,朱塞佩·梅阿查去世,享年68岁。

▼安德烈亚·皮尔洛(Andrea Pirlo)

皮尔洛,绰号“睡皮”,司职中场,曾效力于布雷西亚、国际米兰、雷吉纳、尤文图斯、纽约城等多家俱乐部,在意甲联赛中共出场493次,攻入58球;为球队赢得6次意甲联赛冠军、2次意大利杯冠军、3次意大利超级杯冠军、2次欧冠联赛冠军、2次欧洲超级杯冠军和1次世界俱乐部冠军等奖杯。在尤文图斯,曾四个赛季帮助球队夺得联赛四连冠。

2000年,皮尔洛作为队长帮助意大利U-21队获得当年欧洲青年锦标赛冠军,他自己包揽了那届赛事金球奖(最佳球员)和金靴奖(最佳射手)。

皮尔洛亲吻大力神杯

皮尔洛代表意大利队出场116次,攻入13球,帮助意大利队获得2006年世界杯冠军队。该届杯赛,在三场比赛赢得赛事后最佳球员,并取得世界杯金球奖第三名(铜球奖)。

2013年7月27日,皮尔洛力压弗朗西斯科·托蒂、吉安路易吉·布冯当选第22届西雷阿职业楷模奖。

2017年11月6日,皮尔洛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正式退役。

▼罗伯托·巴乔(Roberto Baggio)

罗伯托·巴乔,绰号“忧郁王子、神奇的马尾辫、国王罗比”, 司职前腰/前锋。曾效力于卡尔德格罗、维琴察、佛罗伦萨、尤文图斯、AC米兰、博洛尼亚、国际米兰、布雷西亚等多家俱乐部,意甲赛场出场452次,攻入203球;夺得2次意甲联赛冠军、1次欧洲联盟杯冠军、1次意大利杯赛冠军等奖杯。

并于1993年荣获“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金球奖”两项个人荣誉。

1994年世界杯,罗伯托巴乔罚失点球,成为一生的痛楚!

代表国家队出场56次,攻入27球;1994年美国世界杯获得亚军,并获得世界杯银靴奖;1990意大利世界杯获得季军。

2003年底,罗伯托巴乔在蒙特卡洛成为了首届金足奖获得者。

2004年5月17日,罗伯托·巴乔正式宣布退役。

前锋

▼保罗·罗西(Paolo Rossi)

保罗·罗西,有“金童子”之称,是意大利足球史上最优秀的中锋之一。曾效力于科莫、维琴察、佩鲁贾、尤文图斯、AC米兰、维罗纳等多家俱乐部,意甲赛场出场215次,攻入82球,欧洲三大杯出场38次,攻入15球;获得过1次意甲联赛冠军、1次意大利杯赛冠军、1次欧洲冠军杯冠军、1次欧洲超级杯冠军、1次欧洲优胜者杯冠军等奖杯;获得1977/78赛季意甲最佳射手(24球),1982/83赛季欧冠最佳射手(6球)。

代表意大利队出场48次,攻入20球;连续参加三届世界杯,1982年世界杯帮助意大利队获得冠军,并荣膺该届世界杯最佳射手、最佳球员。

罗西高举大力神杯

1986年,在加盟维罗纳队之后不久,31岁的罗西选择了退役。

▼鲁吉·里瓦(Gigi Riva)

里瓦,绰号“滚雷”,是撒丁岛球队卡利亚里永远的神话,意大利国家队进球纪录的保持者,历史第一射手;曾效力于莱尼亚诺、卡利亚里俱乐部,凭借他的金左脚,在效力于卡利亚里的315场比赛中打入164粒进球。

1969-1970赛季以28场比赛21球的成绩荣膺意甲金靴,帮助卡利亚里队夺得球队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意甲联赛冠军;

1966-1967赛季和1968-1969赛季他也是联赛最佳射手。

代表意大利队出场42次,攻入35粒进球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帮助意大利队获得1968年欧洲杯冠军,以及1970年世界杯亚军。

1978年,鲁吉·里瓦正式宣布退役。

2005年,卡利亚里公开宣布封存球队11号球衣,永久纪念这位传奇前锋。

替补:布冯、曾加、法切蒂、里维拉、托蒂、贝尔戈米、皮耶罗、内斯塔、因扎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