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钧,你最佩服哪位民国女子

11-28 67阅读 0评论

王廷钧,你最佩服哪位民国女子?

“不惜千金耍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说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秋瑾。秋瑾出自官宦家庭,父亲和丈夫均在清末朝廷做官,然而她却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自发前往日本求学,积极参加革命,最终从容就义。虽为巾帼,但极为令人佩服。

放弃锦衣玉食,甘愿投身革命

秋瑾出生于福建厦门,生长在浙江绍兴,她的父亲在清末朝廷做官,清末百姓困苦,秋瑾的生活倒还算不错,而且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

王廷钧,你最佩服哪位民国女子

1895年,19岁的秋瑾跟随父亲到达湖南湘潭。在这里她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臣。后经王殿臣提亲,秋瑾于1896年4月20日嫁给王殿臣之子王廷钧。婚后秋瑾为王家生了一儿一女,但由于两人性格、爱好均不相投,秋瑾对王廷钧没有任何感情。

(后排左二,日本留学时的秋瑾)

1904年7月,秋瑾只身前往日本求学。在日本她结实了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并和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

(秋瑾影视形象)

1905年,秋瑾回国,又结识革命人士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在冯自由的介绍下,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回国之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06年,由于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政策,秋瑾愤而回国。回国后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3月,秋瑾前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在此期间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

(萍浏醴起义局势,红色为起义军,蓝色为清军)

在国内教学期间,利用暑假,秋瑾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积极准备起义。在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但由于萍浏醴起义失败,响应之事告终。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起义失败,英勇就义

1907年,由于母亲去世,秋瑾回绍兴奔丧。在此期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并应邀前往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并以大通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徐锡麟)

在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的联络下,秋瑾为安庆起义起草檄文、告示,编制光复军制,并协助制定起义路线和作战方案。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组织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攻占军械所,在与清军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而徐锡麟的弟弟徐伟供词中却牵连到了秋瑾,再加上绍兴坤士胡道南的出卖,秋瑾暴露。

7月10日,秋瑾已经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但她拒绝了劝自己离开绍兴的劝告,并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秋瑾影视形象)

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面对清政府的审问,秋瑾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用来答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由于她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贡献,她与吕碧城被称为“女子双侠”,与唐群英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与唐群英、葛健豪誉为“潇湘三女杰”,与鲁迅和周恩来合称“绍兴三杰”。

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

山阴县令李钟岳违心处死秋瑾后,深感内疚 ,自缢身亡

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后,负责审讯的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令李钟岳一向敬佩她的才学,也很同情她 ,始终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于是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的传世绝命书。在上峰浙江巡抚张曾扬、绍兴知府贵福的严厉促逼下,李钟岳违心处死了秋瑾。后李钟岳离职到杭州赋闲之际,对秋瑾之死十分内疚,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反复念叨着“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两句话,认为是自己无能保全秋瑾性命,旁人虽可原谅他,自己却无法抗拒良心的谴责。长期的痛苦悲愤情绪挥之不去,使他逐渐产生了以身殉道的念头,据记载,他经常独自一人将偷偷珍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绝笔“注视默诵”,并为之泪如雨下。在良心的不断自责下他自缢身亡,距秋瑾遇害不到百日。李钟岳自杀时刚53岁。李身后萧条,靠杭州、山阴士绅捐款才得以敛葬。

传奇女子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睿卿,号竟雄,亦称鉴湖女侠。光绪十六年(1890),其父秋寿南被清廷任为湖南郴州知府,16岁的秋瑾随父入湘。1896年奉父母之命嫁给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为妻。1902年,王廷钧出资捐得户部主事一职,秋瑾随夫赴京。

彼时的清廷腐败无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秋瑾目睹这一切感到痛心疾首,决心献身于救国大业。1904年,她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己筹措资金,毅然东渡日本留学,先进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随后进青山实践女校深造。在日期间,她积极参加清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联手陈撷芬创办“共爱会”,和刘道一等人组建“十人会”,并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满清封建腐朽统治,力倡男女平权。留日期间,秋瑾还参加了冯自由等人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被封作“白纸扇”(军师)。

鉴湖女侠

1905年初,秋瑾回国,同年春夏之交,经同乡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加入了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盟主。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而归国,与易本羲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并积极帮助安置留日学生。3月,前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子学校任教。暑假辞职返沪,与陈伯平、尹锐志等留学生在虹口创办“锐进学社”。1907年1月创办《中国女报》,办报宗旨为“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该报仅出两期即停刊。随后秋瑾到诸暨、金华、义乌、兰溪等地广泛联络会党,策划起事,以响应萍、浏、醴起义。随后与党人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被推举为大通学堂督办,频繁往来于上海、杭州间,联络沪、浙新军与会党,组建光复军,拥戴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预备金华首义, 处州(今丽水)响应,引诱清军主力离开杭州,然后义军渡江攻杭,如果不能攻克,则撤回绍兴,由金华、处州到长江以西, 再转攻安庆,与徐锡麟遥相呼应。

无量头颅无量血

起义日期原定于7月6日,后因故改为19日。6月,因叛徒出卖,绍兴等地的会党武装暴露目标,时任安徽武备学堂副总办、巡警学堂会办的徐锡麟仓猝起义,并冒死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处死。清廷得奸人胡道南密报,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与少数学生持械奋起抵抗,力战不支,失败被捕。

绍兴知府贵福深夜亲自提审,严刑拷虐,秋瑾坚贞不屈,始终不吐一字。后山阴县令李钟岳奉命审问,他仰慕秋瑾才学,始终不忍加刑,只让秋瑾自写供词,秋瑾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对。

7月15日凌晨,鉴湖女侠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豪侠勇烈,铁骨铮铮,博学多才,尤工诗词,作品多感怀家国,忧世伤生,遣词造句,激昂慷慨,格调沉郁、悲壮。有《秋瑾集》流传于世。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请勿剽窃】

为何被称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

唐群英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应该很少,但在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里,全国上下,有头有脸的人物,没有不知道她的。论知名度,当时京沪两地的名角,没有一个能比过她,有人戏称她是民国孙二娘,有人赞她乃民国女侠,有人唤她叫双枪女将,有人尊她为“唐八先生”。

唐群英出身名门,父亲唐星照是湘军宿将。自幼,唐群英浑身上下就透着一股英气,拒绝缠足,要求学剑,崇拜穆桂英、花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

1890年,唐群英的父亲病逝,第二年,20岁的唐群英遵照父亲遗命,嫁给曾国藩堂弟曾传纲。但作为曾氏家族儿媳妇的唐群英,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名门闺秀的意思,那时候,“鉴湖女侠”秋瑾刚巧也嫁到了湖南湘乡王家,这两位女中豪杰一见如故,来往十分密切,后人称她们是“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

在唐群英、秋瑾看来,她们的夫家都是封建牢笼,为了理想,迟早都是要冲破的。率先行动的是秋瑾,没几年,她就抛开夫家,东渡日本追寻革命之光去了。唐群英是另一种情况,嫁到曾家没多久,曾传纲就去世了,唐群英冲破夫死守节的封建桎梏,毅然“大归”,先定居在名字十分霸气的“是吾家”,跟着效仿秋瑾,也去了日本。

在日本东京,唐群英作为女中豪杰,激情澎湃的很。1902年,经黄兴介绍,唐群英成为华兴会唯一的女会员,紧跟着她又积极促成华兴会和兴中会联合,成了第一个加入同盟会的女会员。由于她比加入同盟会的何香凝大三岁,比秋瑾大六岁,在同盟会内部,大家都尊她为“唐大姐”,绝对的同盟会元老。

同盟会酝酿反清起义期间,论大义凛然,英勇向前,唐群英跟秋瑾有的一比,她曾受孙中山秘密派遣,返回国内,联络各地革命同志,虽然没能像秋瑾那样直接策动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但也是多次历经凶险。

武昌起义爆发后,唐群英迎来了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她组织女子北伐队,助攻玄武门,吓得两江总督仓皇出逃,那阵仗甚至连袁世凯和当时清廷的摄政王载沣都注意到了。

因为光复南京有功,1911年2月1日,在临时政府召开的庆功会上,孙中山称赞她“不愧是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授予她总统府“二等嘉禾勋章”。

然而,唐群英所处的时代虽然激情澎湃,但归根到底还是男权社会,一介女流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终究还是难的。

因为看不惯男女不能平等,一心想为女人争取权利,民国建立之后,几无用武之地的唐群英不再是巾帼英雄,而成了动不动就要大闹会场的女权主义者。

那一时期,唐群英三次大闹会场报馆,在坊间流传很广,但几乎没有美誉,反而招来了不少八卦嘲讽。

唐群英第一次大闹,是在临时参议院,因为《临时约法》没有提男女平权,唐群英带着一帮娘子军进场,大吵大闹,猛砸玻璃窗。

第二次大闹最有名。因为国民党党纲上删去了“男女平权”的条款,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时,唐群英进场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逮住宋教仁,上去就是一个大耳刮子,临时参议院议长林森出来劝解,话还没说出口,也挨了一下,坊间八卦说,幸亏林森缩得快,否则也必吃孙二娘一掌。

别看又是砸参议院玻璃窗,又是扇“宪政之父”大耳刮子,在唐群英看来,这些都算客气的,照她在报上的宣言,对于不承认男女平等的臭男子,她决不会手软,最好以炸弹、手枪来对付。

幸亏当时唐群英手下没多少孙二娘,军火也不够充足,否则民国历史上一场针对男人的战争说不准就打响了。

观念一旦激进,不是笑话,就是灾难啊。

唐群英第三次大闹报馆,就更八卦了。

1913年2月,一位仰慕唐群英的成功人士,求之不得,神经兮兮地在《长沙日报》上登了一则启示,说是某年某月某日,唐群英将和自己结婚。

唐群英得知此事后,立马带人冲进报馆,先大骂问罪,后要求报馆出刊更正。

报馆主编说,这是别人登的广告,广告哪有更正的道理。

听到这样的狡辩,唐群英顿时不干了,一挥手,报馆让一帮娘子军砸个稀巴烂。

这事最后闹到湖南都督谭延闿那里,一个要求赔偿名誉损失,一个要求赔偿设备损失。谭延闿不敢惹孙二娘,最后只好自己掏腰包,和稀泥了事。

事后,坊间议论此事,女侠离经叛道可以,但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名节受损,那个苦苦追求女侠的男人真是不懂事,找打。

又有人说,在这个时代,女侠其实只有两条光明大道,一是杀身成仁,二是嫁与元勋,其他激进行为迟早都要沦为水泊梁山孙二娘。

这是女人唐群英的悲哀。

三次大闹之后,唐群英虽然出了气,但身上的光芒还是彻底暗淡了,在随后的民国政治舞台上再没能弄出什么像样的动静。

但唐群英的娘家人,却很以家族出了这么一位女中豪杰而感到自豪,后来唐家破例将她列入族谱,因其在族中排行第八,尊称她为“唐八先生”。

终其一生,唐群英终于获得了一个男人的名头和地位。

四面楚歌终破楚简要赏析?

该句感叹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四面”句,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作者目睹列强的野蛮暴行,感叹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八年”句写作者十八岁与王廷钧结婚,至写此词时,前后恰为八个年头。

“风味徒思浙”,八年内心的苦闷只是空想故乡浙江。这一句写出作者跟随丈夫寓居京城时,虽然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但在王家仍受封建礼教束缚,“饱食终日,碌碌无为”,内心极为苦闷。

原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秋瑾 【朝代】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如何评价秋瑾的一生?

秋瑾是一个传奇,而且一直都是。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又嫁与了一户官宦人家。原本,生活可以过得非常富庶和安逸才对,但秋瑾却毅然决然走上了反清反帝的革命道路,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秋瑾(1875年——1907年),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省绍兴人。她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发动武装起义以推翻封建帝制,是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女烈士。

1875年11月,秋瑾出生于福建闽侯,幼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分,尤其是记忆力惊人。秋家还算是开明,她被准许和哥哥一起在私塾读书,很早就接受了系统的封建教育。

在此期间,秋瑾还读了《芝龛记》,这是一本讲述花木兰、梁红玉等古代女英雄的历史类小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她便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最初启蒙思想,为日后那个豪横的“鉴湖女侠”打下了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自己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进程。各国列强的肆意妄为,满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都给秋瑾造成了极大的触动。

1891年,为官清廉和耿直的祖父秋嘉禾告老还乡,16岁的秋瑾跟随祖父回到了绍兴老家定居。除了继续接受读书教育,她还开始接触骑马、击剑等男人的项目,锻炼了自己强健的体魄。据秋瑾的侄孙秋经武回忆:

强健体魄的形成,不仅对她以后从事繁重的革命工作帮助很大,更为她后来身体力行组织武装革命斗争和培训起义骨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96年,通过家族包办和媒妁之言,秋瑾与湖南的官宦子弟王廷均结婚。这段婚姻虽然是封建包办,但婚后的几年里二人还算是和谐,尤其是她生下儿子王沅德后,家庭地位日益的稳固。

1900年,数次科举都名落孙山的王廷钧通过捐官谋得了一个差事,带着妻子秋瑾和儿子一起赴京上任。不过,自以为成为京官的王廷钧很快学坏了,又是逛窑子,又是喝花酒,对秋瑾也越来越冷落。

正当秋瑾为此郁郁寡欢时,她结识了一个名叫吴芝瑛的女人。这个女人和她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是随夫入京,都是知文识理,因而两人有着太多的话题。

吴芝瑛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她特别喜欢关注时局,对于满清政府的现状越来越有抱怨。可以说,吴芝瑛俨然就是秋瑾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最真实的自己。秋瑾还从书中认识了罗兰夫人、贞德等西方革命的女性,并将这些人物视为自己的目标和楷模。

秋瑾终于意识到,软弱无能的满清政权完全无力维护国家,无力维护百姓。在这种民族存亡之际,任何有识、有志之人都应该奋发向上,无论种族和性别。

在新思想的启迪下,秋瑾彻底地醒了。她认为,只有推翻现有的腐朽朝廷才能强国,为此,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旧势力都不会主动退出历史的舞台。秋瑾激动地表示:

我愿做那个流血牺牲者。

丈夫王廷钧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原来大相径庭,不仅不再干涉自己在外鬼混,而且整日伏案写作。最大的区别,秋瑾开始迷恋上了舞刀弄剑,还学着男人着装,甚至乔装出入北京的戏院。

王廷钧知道后,认为秋瑾太过放肆和大胆,甚至动手打了她。虽然丈夫为此进行了道歉,秋瑾也表示了原谅,但她已经彻底对这段婚姻死心了。在给大哥的信中,秋瑾这样表示:

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千语者,惟妹耳。 基于清末危局,秋瑾将个人的不幸升华为对女性群体的不幸,并为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忧虑……。

1904年,秋瑾终于下定决心要东渡日本留学,立即遭到了丈夫的最强烈反对:

尔所言,大逆不道,速闭尔口,非我所乐闻也。且妇职中馈,远游亦非所宜。

当时,虽然出国留学已经不再稀奇,但女子留学依然凤毛麟角,而已婚且生育的女子留学更是闻所未闻。不过,经不住秋瑾的一再要求,王廷钧还是勉强答应了妻子的请求,请求京师大学堂的日籍教员服部宇之吉帮忙。

秋瑾终于启程之时,她的儿子王沅德才只有7岁,而女儿王灿芝则更小,只有4岁。很多人误解,秋瑾东渡日本是“抛夫弃子”,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她东渡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完全也是为了千千万万像儿子和女儿一样的孩子们。

来到日本后,秋瑾开始以“鉴湖女侠”自称,积极参加各种革命团体,广交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革命思想不断地走向成熟。据《竞雄女侠传:秋瑾》记载:

她每逢大型集会,必“抠衣登台”,慷慨陈词,宣传革命,宣传妇女解放。其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魄,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泣也。

1905年3月,回国看望母亲的秋瑾途经上海时,加入了蔡元培组织的革命团体光复会。回到日本后,她不再局限于组织集会、联络同志和宣传革命,而是越来越激进,开始试制炸药、研究战法,立志推行武装暴动。

同年7月,秋瑾与革命领袖孙中山第一次见面,欣然加入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为纲领的同盟会。而且,思想积极和大胆的秋瑾,很快成为了同盟会中的左派力量。

在满清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日本开始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活动,而同盟会自然也被取缔。为此,数千名留日学生开始停课集会抗议日本政府,而秋瑾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公开主张,全体返回各省后组织接连不断的武装起义,甚至高声疾呼:

如果有人回国后投降满虏,卖友求荣,就吃我一刀!

对此大规模的回国革命之举,包括孙中山和黄兴等人都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但是,秋瑾还是在1905年底率先回国,随即开始奔波于上海和绍兴之间,为发动武装起义而进行频繁的联络和准备。

1907年1月,秋瑾筹办了《中国女报》,并在发刊词中这样题写:

世间最凄惨、最危险二字曰“黑暗”,黑暗则无是非,无闻见,无一切人间世应有之思想行为等等……。然则,曷一念我中国之黑暗何如?我中国前途之危险何如?我中国女界之黑暗更何如?我女界前途之危险更何如?予念及此,余悄然悲,予怃然起,予乃奔呼号于我同胞诸姐妹。

虽然,因为资金短缺等问题,《中国女报》只办了短短两期。但是,秋瑾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精辟论述和真知灼见却不容忽视,为后世的妇女运动助益良多。

为了筹备皖浙武装起义,秋瑾一方面利用公开身份兴办学堂,另一方面却暗中培训起义的中坚和骨干力量。甚至于,她亲自拟定了未来光复军的军制、檄文和告示,更商定好了起义的时间和路线。

由于准备不足,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尽管已知自己很可能会被捕,但秋瑾却拒绝离开绍兴,甚至表示革命必须要流血才会成功。被清军逮捕后,秋瑾表现得大义凛然,仅书写“秋雨秋风愁煞人”后就再无口供,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的英勇就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热情,接连爆发了武装反清运动,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

鲁迅先生创作出了许多的名篇,《药》便是其中的一篇。这篇小说,通过茶馆的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去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遭受封建统治所造成的麻木和愚昧,高度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其中,“夏瑜”就是在暗指秋瑾。

秋瑾牺牲后,因为罪名为“谋逆不赦”,竟然无人敢为其收尸掩埋。最终,多亏了生前好友吴芝瑛等人的努力,才将其遗体偷出后掩埋。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的封建帝制,革命党在秋瑾就义处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灵柩则定葬于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1912年底,孙中山亲自前往杭州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还公开表示:

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

1939年3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亲临浙江,指导东南地区的抗战工作,在金华、天目山、绍兴和丽水等地先后停留。就在绍兴期间,他亲自为秋瑾烈士题词:

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1961年,毛主席为了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而创作了两首七绝,其中的一首便提到了秋瑾: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