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三年是真的吗?教你几个快速鉴别真假的方法!
今儿个咱来聊聊我捣鼓袁大头三年的一些个事儿。我对这玩意儿也是一窍不通,纯粹是看着家里老人留下的几枚,觉得挺有意思,就想着自个儿也研究研究。
摸索阶段
刚开始,我啥也不懂,就到处找资料看。网上那些个文章,说得天花乱坠的,什么“敲”、“吹”、“称”、“看”,看得我头都大。不过好歹也算是入门,知道几个基本的法子。
先说“敲”。我一开始拿家里的那几枚老袁大头,互相轻轻地敲。你别说,还真有点儿讲究。那声音,清脆是清脆,但总感觉差点儿意思。后来才知道,这跟银元的成色、年份都有关系。不过多敲几次,慢慢地也能听出点儿门道来。
再说“吹”。这法子我试过,就是捏着银元的中间,对着边儿上吹口气。说是真银元的声音会比较长,而且清晰。可我这耳朵,愣是没听出个所以然来。可能是我这肺活量不够,也可能是这法子不太适合我。
“称”就比较直接。我特意去买个小电子秤,把家里的银元一个个称过去。标准的重量应该是26.8克,但因为磨损啥的,25.8克以上也算正常。这一称,还真发现有几枚分量不太对,明显轻不少。估计,是掺别的东西。
是“看”。这可是个细致活儿。我拿着放大镜,对着银元上的图案、边齿,一点点地看。真银元的图案清晰,袁大头的头像五官分明。边齿,也整整齐齐的。假的就差远,图案模糊,边齿也乱七八糟。
实践出真知
光看资料不行,还得上手。我开始跑各种古玩市场,跟那些个摊主、藏友们交流。也交不少“学费”,买到过几枚假的。不过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地,我也能看出点儿门道。
- 我学会看包浆。真银元上的包浆,是那种自然的浅灰色、浅黑色,看着舒服。假的,包浆不自然,像是故意做上去的,一擦就掉。
- 我还学会摸。真银元摸起来,手感是润滑的,有点儿凉。假的摸起来就比较粗糙,甚至有点儿剌手。
- 我还专门去解袁大头的年份。知道除三、八、九、十这几个年份,其他年份的基本上都是假的。
一点心得
折腾这三年,我对袁大头也算是有点儿心得。这玩意儿,水深着,想玩真不容易。不过只要肯下功夫,多看、多摸、多交流,总能找到点儿乐趣。我没事儿就喜欢拿着几枚银元,敲敲、看看、摸摸,也算是一种消遣。
我这也就是个业余爱跟那些个专家、大神们比不。不过能把自己的一点儿经验分享给大家,也挺开心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