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花使者歌词谐音,北方人听粤语歌是什么感觉
护花使者歌词谐音,北方人听粤语歌是什么感觉?
哈哈,北方人听粤语歌是什么感觉?
首先北方人该如何定义,在广东人看来,除了广东以外的地方都是广东人。 而如果按照传统的南北分界,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说的南北分界线了,那么往北的人才算北方人 。
所以生活在上海的国民女汉纸按照广东人说法可以算北方人,但按照南北分界,其实算是南方人。不管了,我们就按照老广的说法吧,我们都是北方人!
我第一次听粤语歌是很小的时候,大概也就9、10岁这样,那个时候听粤语歌觉得怎么这么好听,甚至我没有国语歌的概念,我哥哥只买粤语磁带,我听的歌基本都是粤语,没有什么听不懂,多听听就懂里面的歌含义,那个时候除了买磁带听还听电台,在我心理,歌应该都是这样的。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听,好听,真好听!
我喜欢的粤语歌手非常多,张国荣、陈慧娴、谭咏麟、草蜢,伴随着我成长那种开心和幸福感, 一辈子都难以忘记。一直到现在,我超级喜欢陈慧娴,追看了一场又一场演唱会,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带来的影响了、
粤语歌最红的时候, 梅艳芳和张国荣还活着,王菲也出道了,还有我们知道的四大天王那个火啊。
后来一点点长大,听的歌越来越多了,才发现粤语歌好多都是直接用的日本曲子,而台湾那个时候却出了好多出色的作者,比如李宗盛、黄安、张雨生,他们的歌在大陆越来越红,而香港的歌却好听的越来越少。
再后来有段时间,大陆出了好多好歌手,也出了好歌,说实话,这阶段,香港和台湾的歌曲都开始听的少了,不过台湾又出了个天才-周杰伦,还有个超级红的乐队-SHE,所以还不不错,但是粤语歌就再也没起来。
他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该如何理解?
李煜,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独树一帜,甚为后人称道。其词不用典,不雕饰,直抒胸臆,善用白描和比喻,语言朴素自然,个性鲜明,艺术技巧极高,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当另一面作为一国之君的他,在政治上毫无作为,身经亡国,繁华消歇。在死亡来临之时,在被宋室囚禁期间,蘸着血和泪谱写了一曲曲哀婉动人、凄凉幽怨的挽歌,创造了凄美的辉煌。
而题主所问《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正是国破家之际,李煜借由花开花谢、春去匆匆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年华的骤逝,生命的脆弱无助,将满腔的怨愤便凝成“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的警句。
千古词帝,坎坷多磨在整个中国文学史,李煜的地位一直存在巨大争议。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负着原罪。另一方面,他创造了文学世界中最精彩的作品,而且对后代影响很极大。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里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士大夫之词”。
这实际上是源于李煜矛盾身份,前半生他是富贵享乐的帝王,后半生却成了亡国之君阶下囚,正是如此坎坷多磨的人生才造就了李煜在文学史上千古词帝的称号。
李煜(公元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59年被立为太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奢侈享乐,沉湎声声,不善政治。975年国亡于宋,被掳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度过几年屈辱的生活,最后因心怀怨愤,为宋太宗所忌,赐药毒杀。
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小编只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更名煜。居丧哀毁,几不胜,赦境内。尊锺后曰圣尊后,以后父名太章也。立妃周氏为国后。——陆游《南唐书》卷三
一、悲剧的时代
李煜受命于危难之际,他25岁继中主即位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王朝的政权已摇摇欲坠,这沉重的责任感让李煜感到亡国的紧迫感。尽管李煜选择择政治上的逃避,他一方面采取对宋称臣纳币,委曲求全,以图幸存;另一方面又纵情声色,过着奢靡绮丽的生活,就这样在生梦死中做了15年的皇帝。但“卧榻之岂容他人酣睡”的赵匡胤,是绝不会允许南唐苟延残喘的。在公元975年灭掉了南塘。从此,李煜过着“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
五年,煜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诸王皆为国公,以尊朝廷。——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二、悲剧的环境
李煜生于帝王之家典型的富三代却一心渴望在享乐与艺术的天地纵横驰,但亲眼目睹了宫廷残酷无情的斗争,给他心灵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南唐被宋王灭后,他对佛教产生了兴趣,经常到佛堂听经,以求得心灵的藉和精神上的寄托。即使他在做帝王时,富贵享乐的生活也掩饰不了他心中的悲苦。
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陆游《南唐书》卷三
三、李煜自身个性
李煜不善治国缺乏威武刚断的秉性且性情特别的仁厚,表现在对他的下属宽仁慈,对宋朝的压制特能忍气吞声。他受父亲李璟的影响,喜好读书,还工书法,善绘画,能诗擅词,精通音乐。一心遨游在享乐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与政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填词饮酒赋诗上。
面对强大的宋王朝,太过沉重的担当让他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寄情于声色,得过且过,借宴乐饮咏来消磨他备且偷安的日子。
(李煜)有辞藻,善笔札,颇亦有惠性,而尚奢侈。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五国故事》卷上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了解了李煜的一生,我们再来分析题主所问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一词。此词作于李煜的后半生,这时期多是抒发亡国之恨和怀旧伤今之情 , 风格沉郁之作。在经历了家破,国亡这样的痛苦之后,诗词中充满了悲剧性的绝望与哀鸣,泪水和凄凉浸泡着他的心灵,也渗透便他的词作里。
以《相见欢》为例,全词如下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谢了春红”起句就着笔于林花,但不仅仅是写林花,林花乃春天最美的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竟自“谢了”,怎会不产生伤春惜花之情呢?不仅林花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莫不如此,人类社会又怎不是这样呢?正所谓“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在后主李煜看来,此景怎会不让他想到自己的国家不正如同这林花吗?好好儿的南唐大厦顷刻问倒塌,这词中深深地寄寓着亡国之痛,短短六字,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及情感。
杜甫《曲江》的“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的“荷花落尽红英”虽也表达了对有情生命面临凋败时的哀婉感叹之情,较之二者,此句更显其深沉。
“谢了”二字所表现的悲慨之情本已十分强烈,“太匆匆”又随之而出,使这种情感得以强化。作者的生命之春已匆匆流逝,留给作者的是破碎的春心。因此,“太匆匆”的感慨,虽然是因林花凋谢而发。但其中也蕴藉着诗人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含着作者对生命流逝的一种思索。
林花之所以匆匆谢去,只因“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是美丽的,同时又是柔弱的,朝来雨打,晚来风吹,柔弱之花如何能禁受得住。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此情此景何其相似啊!
这寒雨、寒风以及自然景物,作者对此自是无力改变,只能“无奈”面对,后主只是对此无奈吗?不尽然,对于自己当时只能听凭外力。无力改变现有生存环境的状况,作为南唐的后主,他又何尝不是“无奈”呢!此句既是叹花,同时又是自叹,其中的痛苦何以堪!
“胭脂泪”采用拟人的手法,由写花转人写人。胭脂乃林花的颜色,着一“泪”字,生动地写出了林花带雨的楚楚可怜之态,林花无情无泪,说她有情有泪,只因作者移情于彼,这“泪”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中的“雨”,是“感时花溅泪”中的“泪”,这泪是从作者心中涌动而出的心泪,是作者泣血而成的血泪。此泪乃谁流,何为雨,何为泪,此处已交融在一起,状物抒情达到了传神人妙之境地。
“相留醉”一说“留人醉”泪眼相看中,人留花抑或花留人,此时已难分辨,这如醉如痴的神态写得极为传神,由泪可见,人与花俱是多情,虽难分难舍,怎奈“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不可重放,人亡不能重生,此情此景“几时重”?无重之日!
于是词人发出一声“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慨。此句乃水到渠成之句,这滔滔江水日夜不息,奔流向东,此乃“水长东”,人生之恨如这滚滚江水。此乃“人生长恨”。一“长”字不仅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是涵盖了整个人类的共有的情感,是一种浓缩了人之体验的精辟概括。
“后主之词 , 真所谓以血书者 ”细品之下,我们不难从词中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着“亡国之音”的况味。可谓是字字见泪 ,句句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一般。但这仅仅是李煜后期作品中的冰上一角,想要全面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李煜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考证,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一二。
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几乎全是追怀故国的,这是前代词人所未有的。几乎无一首不言愁,无一首不语恨,而且泪痕盈面,魂梦连连,画面的凄清、空廓、深沉是前所没有的。无论《相见欢》中抒写的时光倏忽、人生长恨,还是《乌夜啼》中所叹息的往事成空、恍若一梦;无论是《浪淘沙》中的满怀愁绪,还是《虞美人》中的一腔伤感,都把亡国之恨,怀念故国的情思,全部倾注在诗词中:
例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一,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的上片写一个极其冷落凄凉的环境。除了只有冷月的清光,梧桐的疏影陪伴他自己,别无他人。而且没有任何声音,真是寂寞冷清到了极点。独自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怎能不勾起他对所所爱之人的怀念,怎能不感到别离的痛苦呢?下片对过去种种事情的回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推测、希望、失望、担心、忧虑等,真是理不清,剪不断。展现了词人难以名状的愁离别绪,写出了处境的凄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落魄帝王的痛苦与孤独。
再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中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追忆,反衬出被沦为阶下囚的凄凉心境。词的上阕描写他暂时忘却了自己是俘虏的身份,只想贪恋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他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也是他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是李煜的绝命词。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极有可能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词的起句就极为沉痛,李煜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美好日子,可惜金陵故国已经生活不堪回顾了。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像一江春水东流去,无穷无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及内心的巨大沉痛,字字看来皆是血,今非昔比痛断肠,绝非常人能体会。
在这类后期词作中看,不到前期词中的宫廷生活的纸醉金迷,风花雪月,风情旖旎,看到的是一个历经巨变必然沦为阶下囚阶悲伤痛苦的帝王。
结语:李后主的一生是悲惨的,却是传奇的,命运也许就是如此的捉弄人,它赋予他非凡的诗文书画能力,却不恩赐他做帝王的智慧与魄力;命运将他捧为九五之尊,却又让他成为阶下囚,尝尽世间侮辱,这是怎样的一种大喜大悲,又是怎样的人生?也正是因为他品尝过极度的欢乐,也体验了极度的悲哀,他才能在词中真切地表现出人生的极乐和极悲。尤其是被俘入宋后,他再也没有了欢乐,有的只是心理的巨大反差、对未来深深绝望。泪水与凄楚浸泡着他的心灵,也渗透在他的词作里。
为什么要安排一个貌似比宝钗黛玉还要优秀的薛宝琴出场?
薛宝琴出现于第四十九回,和邢邮烟、李琦、李纹一起进入贾府,是一把子四根水葱儿中最出挑的那一根。貌似比黛玉、宝钗还要优秀,作者为什么安排薛宝琴出场呢?
因为薛宝琴的出场担任着多种职责:
一,调剂贾母、王夫人的关系薛宝琴一进贾府,贾母就令儿媳妇王夫人认了女儿,宝琴是缓减贾母和王夫人矛盾的中介环节;
贾母对宝琴是喜欢加利用。一是真心喜欢薛宝琴,因为宝琴确实是贾母喜欢的类型;二是让王夫人认作女儿,是给王夫人的安慰和补尝,希望冲淡王夫人对宝钗的依赖!同时也是对儿媳妇王夫人表明态度,贾母并没有私心,为宝玉挑选伴侣 ,可以不是黛玉,外娶也可以,虽然只是个姿态,当然知道不可能,宝琴已许给梅翰林家了。
二,贾母挑明对宝钗的态度借宝琴,贾母基本是挑明了她对宝钗的态度,坚决不认可、阻止宝钗成为宝二奶奶。贾母觉得宝钗挺好,但不适合作贾氏家族内当家的接班人,宝钗的野心和热毒会把贾府带入危险的境地,不会让宝玉幸福 ,也不会让贾家兴旺!
三,宝琴替黛玉挡枪黛玉在第四十回的宴会上无意中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句子,被有心人宝钗听见,专门问到黛玉面前,教导黛玉;黛玉感激之下和宝钗结为金兰契;然而,宝钗肩负家族联姻重任,薛家能否在京城站稳脚跟要靠宝钗的联姻成功与否。在这个方面,黛玉又是宝钗的情敌 ,所以,抓到手的把柄怎么舍得不用?宝钗还是要从风化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作风问题着手去攻击黛玉,彻底打击木石姻缘的可能性。
偏偏宝琴作诗就大胆写了《浦东寺怀古》和《梅花砚怀古》,表现出对《牡丹亭》、《西厢记》情节内容的熟悉。让宝钗针对黛玉的的攻击力减弱又显得无理。
四,验证宝玉对爱情的坚贞宝琴的出现证明宝玉并不是见一个爱一个。当“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之后,宝玉不再与宝钗有暧昧。再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薛宝琴,宝玉也丝毫没动心,证明了他对黛玉感情的坚定性。也让黛玉看到了宝玉的情定于她,这就够了,以后不能在一起,黛玉并没有怨,她一方面在期盼姻缘将他们的爱恋合法化,一方面也在作分离的心理建设和心理准备。
五,显示黛玉不是小心眼宝琴到来,贾母对宝琴的各种疼爱似乎已超过黛玉,但黛玉的表现是接纳,没表现出小性儿和小心眼,黛玉长大了,懂得接纳现实的不完美。
和宝钗成为姐妹,也视宝琴为亲妹妹,显示黛玉的成长。也表现出黛玉不是小心眼,小时候一些不懂事的言行得到纠正。
六,宝钗对贾母彻底失望宝钗对贾母彻底的失望是从宝琴来了之后清晰的。
宝钗在荣国府经营各种关系已多年,对贾母晨昏定省,礼貌周到,主攻老祖宗付出巨多心血,然,贾母不为所动 ,借宝琴表露出坚决的拒绝态度。
从贾母这里突破已无望,宝钗必须另辟蹊径。贾母再坚硬、再厉害,她有个最大的短板:年龄大了,随时有挂的可能性,她不可能永远耸立在荣国府!“今朝穿上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宝钗明白,黛玉也明白,连紫鹃都明白。
宝钗将朝着另外的方向奋斗,将靠自己打拼出一条血路来。
瞧,宝琴的到来将推动故事情节向不同的更好看的方向发展。
七,宝琴作为外来者见证贾府大家族过年这是作者替我们读者作想,以一双陌生的、外来的、新奇的眼睛观看贾府过年,读者才看得格外真切明白。
宝琴的到来有这么多的作用,她是不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人物安排呢!如何看待甄英莲香菱的一生?
薄命司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中描写香菱之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遇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根并荷花一茎香
第一点说明香菱的出身好。香菱原本是甄士隐的独生女儿,而且甄士隐是一把年纪才有的,而甄士隐的真实身份是游离在红尘之外的隐士,他能够看透生和死,也能够看穿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说香菱出身好。
第二点说明香菱品行高洁。如同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菱虽然被薛蟠夺到贾府,没有地位和庇护,但是仍然不忘逐渐提升自己,她拜林黛玉为师父,学习作诗,后来成为大观园当中唯一能够参加诗会的丫头。
平生遭遇实堪伤
香菱的遭遇是真的可怜。
香菱在不记事的时候被拐子拐走了,远离了锦衣玉食的望族生活。拐子把她养到十二、三岁,就想把她卖了,富二代冯渊看中了她,交了钱,结果香菱的美貌被薛蟠看中,非得要霸占,拐子重利,反悔了之前的交易,冯渊不惧四大家族的名头,坚决不从,被薛蟠打死。
薛蟠得到十多天以后就腻味了,经常出去寻花问柳。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金桂容不下香菱,说自己丢了东西,借故诬陷香菱,薛蟠暴打她一顿之后,把她逐出了屋,香菱被抛弃了。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其中“两地生孤木”用拆字法来看,就是两个“土”加上一个“木”,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桂”字,暗指夏金桂。桂花在秋天开到了鼎盛,而菱花则在秋天枯败了,夏金桂正是香菱的克星。
香菱不被薛蟠爱护,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无所出,精神无所寄托,又常年遭受薛蟠和夏金桂的贬低和毒打,抑郁寡欢,最后重病身亡。
香菱的一生被拐卖,被抢夺,被糟践,被毒打,被抛弃,到最后重病身亡。真的很不幸,她的幼年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可是成年之后没有半分记忆,她的一生都是苦难,没有半颗糖。
这个《红楼梦》当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真应怜”!
古诗词中最浪漫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