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东进足球俱乐部,明朝会不会灭亡
沈阳东进足球俱乐部,明朝会不会灭亡?
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即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其他人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的统治,更何况明朝当时已经危机四伏,并不仅仅有国内农民起义暴动,还有关外的满清政权的入侵!
明朝末期,因为皇帝荒淫无道,党争祸国,兵戈四起,导致民不聊生,那些吃不上饭的农民被逼急了就开始聚众起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最后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势力最为庞大,其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更是直接打到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导致明朝灭亡。
不管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暴动,还是关外满清政权的入侵,这些危机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明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皇帝长期怠政导致的,自明朝嘉靖皇帝开了长期不上朝的口子之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除了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其他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基本就没有正常的。
隆庆皇帝朱载垕在当“太子”时,长期受嘉靖皇帝的压制,等他登基之后,就开始无限放纵于美色,最终也死于美色,虽然任用了一批贤臣,但是明朝的党争也从他这里开始,腐朽之势已现;
万历皇帝朱翊钧学他的祖父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处理朝政全凭谕旨的形式传达命令,甚至连对外征战这种大事也从不与大臣面对面商议,“万事不理”的做法为明朝灭亡埋下祸端!
泰昌皇帝朱常洛跟他爷爷朱载垕一样沉迷于美色,甚至过犹不及,刚登记就肆意放纵,史书曾有他“一夜御八女”的记载,结果八月继位,九月暴毙而亡,在位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
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是个顽主,除了朱家祖传的沉迷美色,他还沉迷木匠,完全不理朝政,导致权宦魏忠贤趁势而起,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而且,从他这一朝开始,明朝的党争加剧,大臣们只顾这讨好魏忠贤,相互攻击了,再也没有人真正关心百姓死活;
崇祯皇帝朱由检倒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是明朝传到他手上时,已经是烂到根子上了,即便他在怎么努力也无力挽回衰败的局势,有心救国,无力回天。
庄稼种下去了不管也会荒废,更何况是一个国家,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导致朝政荒废,官员腐败,民怨沸腾,内忧外患此起彼伏,王朝的颓势到如此地步,焉能不败!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
吴三桂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少年时期深受大明皇恩,镇守辽东,李自成攻入北京,迫于无奈之下吴三桂值得降了李自成,但是为了一个雌性,“冲冠一怒为红颜”,又反了李自成,开关降清,之后做到了平西王的位子,镇守云南,十几年之后竟然又反了大清,自立为王。所以吴三桂一生与其说是不停的反清,不如说是逼不得已,形势所迫。
吴三桂反清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康熙逼得太紧康熙皇帝上任之后,朝政大权被鳌拜等顾命大臣把持,在其十六岁那年,先是通过霹雳手段擒拿鳌拜,肃清了朝野,然后顺势亲政,正式开启了康熙时代。
康熙亲政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历来削藩都会引起一番震动,因为藩王在外,不仅拥兵自重,而且钱粮赋税等藩王可以自行定量,严重影响了,中央朝廷的威严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康熙要像坐稳皇位,就必须要做出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非削藩莫属。
可是,吴三桂早就和多尔衮杀马为盟,剿灭明朝残余势力之后,吴氏后人永镇云南,这时小皇帝康熙要立威,拿吴三桂开刀,先是扣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然后派遣心腹控制贵州广西军务,如果吴三桂不立刻北上,马上就要对他动手,而且,即便是到了北京,在康熙的地盘上,吴三桂树大根深也不会让他活着,随便安个什么罪名,就处死了。左右是个死,还不如奋起一搏。
第二,吴三桂降清非其所愿众所周知,在崇祯后期,因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事,辽东几乎无将可守,年轻的吴三桂一家三代都驻守辽东,其父亲吴襄和其舅舅祖大寿都是辽东名将,而吴三桂也是从小就沐受皇恩,所以在吴三桂心里,大明才是他的真正主人,无论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还是后来入关的满清,都只能是他的敌人,而非主子。
在云南昆明,吴三桂含着泪水亲自用弓弦绞死了明永历帝朱由榔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吴三桂已经将大明抛弃,而准备为自己而发展了。
所以在之后和满清的相处中,吴三桂从没有真正臣服过满清,他们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满清需要吴三桂的勇武来为他们统一全国扫清障碍,而吴三桂则需要来自满清朝廷的支持和粮饷兵马,以供未来起义之用。所以吴三桂自打从降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准备反叛了。
第三,吴三桂早有野心自从吴三桂要求世镇云南的时候,恐怕吴三桂就打好了心思,将来时机懂事,趁着满清立足不稳,以云南为根基,挥师北上,驱逐满清,到时候不但可以过过当皇帝瘾,而且还能落个青史留名!
所以吴三桂一入云南,就始终以匪患未平而不肯出来,常年向朝廷索要大量的“剿匪物资”其实是装备自己的部队。
其次,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已经把手伸到了四川,陕西一带,几乎大半个西南都姓了吴,所以吴三桂早有野心,反叛大清只是时间问题。
我是@铁琴书生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历史趣闻和武侠秘史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公元1644年是我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
在此之前,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生力军,孙传庭的陕军被李自成消灭,自此李自成在关内所向无敌。
吴三桂对抗李自成的原因年初,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开始进军北京。
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困守孤城,最终“君王死社稷”,明朝玩完。
此时李自成基本是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就成了一支孤军。
此时的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关外的清朝,放清军入关。其实吴三桂很明显他首选的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既然已经灭了明朝,那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李自成也是开国的皇帝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时候投降李自成既不会担着不忠的罪名,也没有民族情感上的包袱。
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的重要性,所以第一时间就派人联络了吴三桂,希望他能够投靠到自己这一边。
吴三桂很快就同意了,把山海关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部队,由唐通带领的8000人。
但是只能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组织而无纪律,进了北京城之后就开始大肆逮捕明朝官吏,严刑拷打他们,逼着他们交出自己的家产。主持这个工作的是李自成最亲密的战友,权将军刘宗敏。刘宗敏干的非常起劲,竟然把吴三桂全家也给办了,抓了吴三桂的老爹,逼着他交出家产,还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闻讯,立马就改了主意,回兵山海关,把唐通的部队给打跑了,重新占据山海关。
这也能理解,毕竟此时的吴三桂才刚投降李自成,兵权还没有交到李自成手上,李自成就这样对待他全家,如果真的投降李自成,兵权给了他,自己也只能受死了。生存的本能让吴三桂选择了不投降李自成,而是和李自成对抗。
李自成和吴三桂实力对比但是不投降李自成,那么李自成一定会带兵过来进攻山海关,以李自成的军力,自己手上这点兵是扛不住的。
当时的吴三桂有多少人马呢?
我认为关宁铁骑不足一万人,只有数千。如果吴三桂手下的兵马都是关宁铁骑,那么他也不会怕李自成,毕竟关宁铁骑是明末的三大主力之首,在北京城下,袁崇焕曾经带领9000多关宁铁骑正面硬钢了十多万皇太极带领的八期军,战斗力不止是彪悍了。
在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分成了三部分,祖大寿带了一部分,但已随祖大寿投降了清朝;一部分进了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农民战争中最终也玩废了;最后一部分就到了吴三桂手上。当初组建的时候也就2万人不到,此时吴三桂手上也就几千吧。除主力关宁铁骑外,剩下的都是关宁兵(不是关宁铁骑),也就是辽东一带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和关宁铁骑比起来不是一个档次的。
吴三桂的总兵力,大约在3-4万左右。
而李自成的部队,我认为大约有20万人。史书上记载李自成进攻北京是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能够作战的不是百万人,应该是加上了后勤人员在内。
而进攻山海关的部队为20万人是一个很靠谱的数字,那个时候李自成也是拿的出这么多部队的。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吴三桂知道自己对抗不了李自成,此时的李自成,刚拿下北京,兵力和士气正旺,可以说是他的巅峰时期,而吴三桂手上,只是一支偏师。
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只能选择找关外的清军帮忙。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只能找他帮忙,但是代价就是入关。吴三桂一开始是不答应的,因为如此,他就成了汉民族的罪人,他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名誉,他提出了让清朝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提议。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不会轻易放他们入关,也就没有轻易地出兵,只是答应了吴三桂会帮助他们,条件暂时他接受了。
得到了援助承诺的吴三桂兴冲冲地回到了山海关,开始部署自己的军队。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的行动,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他希望清朝还不知道这个事情。他带领着20万农民军主力开向了山海关。
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三支军队,一下子都集中在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刚刚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军主力,约20万人,以关宁铁骑为主力的吴三桂部队,约3-4万人,以及清军的八旗军。
关于清军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人数,据各种史料记载应该在8万人左右,是八旗中的绝对主力,以骑兵为主。
一片石大战一片石大战,同时出现了三方。李自成认为清朝对这个事情还没反应过来,应当全力进攻吴三桂部,迅速击败吴三桂,拿下山海关,自此高枕无忧;吴三桂希望清军能马上和他一起投入战斗,这样就能对抗住李自成;而多尔衮则认为,应当要让吴三桂和李自成死磕,等到吴三桂基本快不行的时候再出击,这样获胜之后,吴三桂基本已经打残,他也没办法阻止清军入关,同时也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如此一石二鸟。
战役从1644年4月21日打响,经过一天的激战,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伤亡惨重。打到了4月22日,吴三桂眼见不支,率领部分亲兵杀出重围,找到了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清习俗剃头,然后才出兵相助。
到了4月23日清晨约8时,清军才出现在战场上。此时吴三桂部和李自成部都已精疲力尽,吴三桂部被李自成部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突然杀出的大股生力军彻底打破了战局,农民军经过一阵抵抗后逐渐不支,战场上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在这个紧要关头,刘宗敏中箭受伤,大顺军也在满清骑兵的冲击下溃败,李自成撤出了战场,回到了北京。
之后,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以泄愤,在4月29日匆匆登基称帝后,于次日离开了北京,向西安撤退。
此战之后,李自成一路败退,吴三桂则成为了清军的先锋,一路猛追猛打李自成,最终李自成在次年丢失了西安,在转战到湖北的时候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一说李自成没死,而是隐居在了一个寺庙当和尚)。
这场战役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能够善待吴三桂的家人,也不止于此。如果李自成能够团结好吴三桂,那么接下来的明朝江山就基本是李自成坐了,也就不会有清军入关的事情,历史就会改写。
这也只能说李自成的志向并不是改朝换代,也没有作为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应有的胸襟,而历史却偏偏开了个玩笑,让他扮演了改朝换代开国皇帝的角色。
才能提前实现清朝那样大一统的版图?
只要用相同的标准衡量明朝与满清就可以。清修的明史记录的明朝领土
满清时期没有剃发易服就不属于领土,因为满清的归属地都需要剃发易服。而新疆西藏蒙古等地都没有剃发易服。
清修的《明史》记录蒙古分裂的的瓦剌与鞑靼都是臣服纳贡明朝的。
满清时期辽东有柳条边外,南有南长城外都算领土,而明朝长城外就不能算领土。
满清时期的将军府算领土,明朝五军都督府辖下的二十多个都司不能算领土。
满清时期八旗只驻军到紫禁城周围算全中国驻军。而明朝军事机构都司辖下万户府千户卫等都不能算明朝的驻军。
清修的明史对明朝的奴儿干都司被刻意隐瞒。
还记录敢和蒙古族骑兵对撞冲锋宣宗没有经过战争就放弃了交趾布政司,诡异的是世宗时期又是没有通过战争,交趾回归了并且改了个名字叫安南都统使司。
清修的明史对云南承宣布政司的记录。
明朝海外还有旧港宣慰司。
网络上有一股暗流在刻意隐瞒明朝的历史,这股暗流到处宣传清修的明史是贬低明朝的一个字都不能信,而他们却无底线的摸黑明朝更甚,包括现编故事。
网络上不是有明朝领土480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么?这就是这股黑明朝的暗流炮制的。
希望历史爱好者能够正本清源,不要人云亦云。研究明史要以清修的明史与考古佐证两方面入手,也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与我讨论明朝历史。
中国古代被称为军事家的人都有谁?
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相信朋友们脑海中会涌现出来很多的名将,他们用自己的胆识与才能,创造了无数震撼人心的丰功伟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
1.徐达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2.霍去病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十七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3.卫青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著名的将领、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生父郑季,是平阳侯曹寿手下的一名小吏。其母卫媪是平阳公主的女奴。卫青从小就给人家做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又做平阳公主的骑奴,公主出行时,他骑马相随。后来,他的姐姐卫子夫被选入宫,得到武帝宠幸,他才被提为太中大夫。由于他精于骑射技术,常随武帝外出围猎,很得武帝赏识。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兵分四路出击。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在龙城之战获大胜而归。武帝大喜,封他为关内侯。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举南下,爆发漠南之战。卫青利用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乘夜奔袭,围追堵杀,又获大胜。捷报传到长安,汉武帝喜出望外,特派使者赶到边塞,拜卫青为大将军,统帅六师。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元封五年,卫青病故,谥称为烈侯,葬于茂陵。4.岳飞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5.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晋阳起兵后,转而效力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至大漠。因功拜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获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为由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蒸排骨的做法(清蒸排骨怎么蒸才嫩?)排骨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肉类,也是烹饪菜肴的好食材,随之肉价的下降,排骨的价格,也逐渐降了下来,对于老百姓来说,再高兴不过了,排骨除了含有脂肪和蛋白质,还有大量的骨胶原、磷酸钙,很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可为他们提供钙质,猪排骨的做法很多,能红烧、油炸、糖醋、乱炖,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6.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汉五年(前202年),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7.韩信韩信(?~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人。汉朝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8.白起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更是被誉为四大名将之首,后位列武庙十哲。白起还有一个更恐怖的记录,在战国时期战死的200多万军人之中,有一半人为白起所杀,被冠以杀神之称。9.吴起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魏国,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西河之地,任西河郡守。在楚国时,吴起被任命为令尹,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增强国力,扩展了楚国的疆域。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后,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吴起惨遭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于世。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与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10.孙武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中国近代“军事家”名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